导航

董阳均:扎根田野做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2017-05-18 12:36  来源:

◆通讯员 狄廷秀

春耕播种时期,水富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群众劳动的身影,在一群水稻育种、栽秧的劳动者中,有一名来自水富县农业局的高级农艺师,他叫董阳均,是县种子管理站站长。

2001年,董阳均开始参与水富实施杂交水稻研究项目,此后,每年3-10月底,董阳均都将工作的战场转移到田野,在田地里长期跟踪观察水稻生长的特征特性,像农民一样劳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已有17年。在田野上播下希望,辛勤劳作,研究杂交水稻项目成了他的工作全部。

在水富与西南大学和云南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实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项目中,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按时完成课题的各项指标任务,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水富与省农科院合作实施杂交水稻研究项目分别在向家坝镇、楼坝村、围墙坝和永安村新田村民小组,共有65.3亩,分别是楼坝村50.3亩、永安村15亩。

春播的季节,董阳均要组织聘用当地村民帮助抓好水田翻犁,指导村民做好水稻播种和栽插等工作,确保当年育种工作的顺利完成。

水稻生长期,他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仔细观察秧苗生长、扬花、授粉等情况,并认真记载观察情况。等到稻谷收割时又要组织村民进行采收,制作成水稻作物母本。而到了10月,他与省农科院的专家一起又再次到水田里采收再生稻种子,然后,将每一组标本种子进行装袋凉晒,方便专家们将采收的种子带到海南三亚去播种,缩短研究时间,尽快培育出优良新品种。

每年都要重复相同的工作,播种、观察、采收、制作……这样的研究工作,董阳均在田野里往返了17年,每年要往返多少次,他自己记不清了。风吹日晒雨淋,已经是工作中的常态化了。水田里就是他的工作场地,研究杂交水稻就是他的工作内容,重复的工作反复做,不厌其烦。为获取高纯度种子,他们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观察记载和反复实践。董阳均告诉笔者。

在育种过程中,董阳均和省农科院的专家不断进行育种方法技术创新,为云南生态条件下选育核不育系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杂交稻新组合配组提供了广阔空间。

通过多年的努力,水富已经成为两系杂交稻制种的重要基地之一,为两系杂交稻高产制种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2015年期间,董阳均主持实施云南省农科院水稻科研课题水富点工作和“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李小林工作站”工作。他认真按照合作协议和工作规划,严格以年度实施计划进行,按时完成年度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完成了100余份不育系中间材料的选育,并通过省级鉴定三系不育系2个(即:云谷6A、云谷7A);完成300余份恢复系中间材料的选育,组配了200余份新组合,且中优142、云优169申请了2016年云南省杂交籼稻区域试验预试;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参与水稻不育系选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20余个。自育优质新组合水优1号、水优2号、水优3号于2015-2016年连续进行多点示范,分别在四川、重庆及云南的永胜、蒙自、雁山、巧家、大关、奕良、盐津、绥江、永善、水富等地进行示范,农艺综合性状指标均表现较好。今年,该三个组合已拿去越南进行示范,水优1号和水优2号已寄到海南三亚参加2017年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展示,目前水优2号(区试名为宜优2016)参加2017年国家杂交水稻联合体区试,水优1号(区试名为宜优177)参加云南杂交水稻联合体区试,待国家及省级审定。

每年大部分时间深入第一线,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课题组成员一道并肩作战,为集体科研贡献个人力量。2006年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单产达430公斤创全国新高,当年获昭通市农业技术推广集体二等奖,董阳均被评为昭通市农业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参与完成的“云南两系杂交稻安全高效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年度省科技进步集体三等奖,董阳均获得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颁发的个人二级证书。

董阳均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积极撰写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论文,分别发表在《杂交水稻》、《种子》、《西南农学报》、《农业科技通讯》等多个刊物。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