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水富县:深山苗寨变迁记

 2017-03-03 10:34  来源:来源:云南网

干净整洁的苗家村寨

昔日昏暗无光、四面透风的旧房被宽敞明亮的“小洋楼”所替代;曾经晴灰雨阻、坑洼遍地的乡村小道被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所覆盖。昭通市水富县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扶贫工程,在山村田野间描绘出了一幅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新图景——

修路建房 告别贫困

5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开工,七成苗族村民陆续搬入新房

2月9日,记者一行走进水富两碗镇三角村,目及所至,硬化好的通村公路如“玉带”一样从山脚延伸到山腰,再向山顶环绕而过。来到坪头苗寨,只见格调大气的特色大门矗立在苗寨中央,寨门大道宽敞整洁,寨门两旁50栋房子统一格调,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白墙黛瓦,朱红色线条镶嵌在墙面,墙画上具有民族象征的图案花格外亮丽,村容干净整洁,既透出浓郁的苗族特色民居风情,又不失现代新农村气息,完全看不出是偏远高寒落后山区的迹象。

“从来没想过我们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感谢政府,我这一辈子不再为建房操心了,等过几天,把房子装饰好购买新家具就搬到新家了。我家的整幢房子造价是17.5万元,我只出了5万元现金,另外贷款2.5万元,剩余的10万元是政府出的。”三角村坪头苗寨建档立卡户陈思长说,去年底至今,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与杨成友等苗族村民先后建起窗明几净、厨厕分离的两层小洋楼,彻底告别过去昏暗无光、人畜共居、四面透风的老房。

“公路硬化好了,贫困村民的房子也修好了,我们几代人深居偏远高寒山区受穷的日子有了盼头,脱贫致富的门路也多了。”三角村总支书记熊启亮说。过去晴通雨阻、坑洼遍地的交通状况以及木架房、土坯房、串架房已成为全村人的记忆。

两碗镇三角村是水富县唯一的苗族聚居村,全村有610户2619人,其中苗族559户2307人,属边远、高寒贫困山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9户1099人,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民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过去最头疼的就是两碗镇到三角村委会的19.2公里路,天气好的情况下开车‘蹦蹦跳跳’要两个小时,下雨的话3个小时达到都很困难。而现在水泥路硬化后,半个小时就到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今年春节把车子都开到了家门口。”熊启亮说。

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突出问题,水富通过规划建设一批新村寨,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脆弱、长远发展极为困难的贫困户搬迁出来,认真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设工作。目前,该县规划的5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开工。其中结合两碗镇三角村大多数为苗族村民的实际,将其打造为苗族特色旅游村寨。去年,民族文化广场、特色寨门、寨门大道以及联户道路、人畜饮水、灌溉用水、室外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全面竣工投入使用,从1月9日起七成苗族村民陆续搬入新房。

发展产业 增收致富

一片片种植基地长势喜人,特色苗族风情旅游即将登场

“好日子真的来了,政府把房子和公路都给我们修好了,现在拉建材的大车能直接开进来。我家去年底还购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现在的日子过得一点都不比城里差。”苗族村民杨成友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客厅中新买的沙发、茶几、电冰箱、彩电等格外醒目。

村民陶洪理已经搬迁到一楼住房,正在对二楼进行装饰处理。他说,他家原来住在三角村余家村民小组,距离坪头苗寨有13公里,处于偏远落后的高寒山区,住的是串架房,搬迁到苗寨后,驾驶摩托车20分钟就能到集镇。这要是在以前,早上到集镇晚上才能回到家,路上就要耽误6个小时左右。如今,公路修通到门口,交通方便了,幸福的日子到来了。

“今天春节假日期间,有远方的客人来苗寨游玩,下步我们准备发展农家乐,让游客有地方住、有地方吃。我们要利用特色苗族风情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熊启亮对今后的生活信心满满。

目前,三角村已经建成100亩猕猴桃示范园、500亩核桃示范基地,种植300亩天麻,向贫困户发放了400头黑猪进行养殖。

熊启亮告诉笔者,贫困村的变化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县委书记薛桂强亲自挂点联系该村,多次来两碗镇三角村调研、开展现场办公,查穷根、治穷因,“精准扶贫”理念落实到建设扶贫全过程,加上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帮扶,有力地推动了该村的脱贫工作。2016年底,三角村199户805人如期实现脱贫出列。

在两碗镇两碗村马湖村民小组,记者看到这里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扶贫工程,也让村里大变样。

“路好走了,用水不愁了,产业发展了,民居靓起来了……”党总支书记陈顺前说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自去年7月实施工程项目以来,围绕产业开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造等项目,全村36户村民家家都改变了模样。特别是22户苗族村民改变了过去居住的烂房子,结束了苗家人长久以来人畜共居的局面,生活习惯也在逐渐转变。而一个由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入股建设的养牛场也即将投产。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农家庭院,一座座新修的白墙青瓦砖房错落有致,村里还有了活动场所、活动室等。陈顺前说:“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实施,不仅使项目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有了大变化,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增收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

通讯员 狄廷秀 云报全媒体记者 沈迅 文/图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