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水富水稻专家:在希望的田野实干 让稻花香飘万里

 2016-10-25 11:08  来源:

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狄廷秀)金秋的早晨,阳光洒在大地,给人一种暖洋洋的舒适感。

10月17日上午,在水富县永安村新田村民小组村民孙忠明的水田里,云南省农科院水稻专家研究员涂建和水富农业局高级农业师董阳均带领10个村民正忙碌地采收两系不育系水稻种子。

“这个时期采收的种子是再生稻种子,它是研制杂交水稻种子重要的工作环节,这个种子只能在平均气温23度的情况下结实率才最高,种子质量才会好。”在一户村民的院坝里,董阳均翻晒采收装袋后的种子向笔者介绍。

走进山村田边的小路,正在水田里采收水稻种子的涂建说:“这里是两系不育系水稻种子选育基地,也是全省唯一的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是为云南乃至全国两系杂交稻制种提供优质高纯高产母本种源少有的地方。”

再生稻的有效穗,决定是否成为采收的标准,水田里,涂建给大家再次讲解采收种子的方法和要领,并示范操作。他仔细观察每一组标本的稻穗是否饱满,然后分类采收装袋,记上标记代码。一个袋里只能装上几十粒,这样的袋子已装满了涂建挂在身上的背包。

“为加快水稻制种研究步伐,每年他们都要将采收的种子带到海南三亚去播种,缩短研究时间,以希尽快培育出优良新品种。而为了培育出产量高、质量优的品种,水稻育种专家们往往要花上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水稻制种研究员涂建从参加工作以来就随同团队到水富这个科研基地来工作,每年从昆明来到水富,从春播到秋收在呆上半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里实干搞科研。为获取高纯度种子,他们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观察记载和反复实践。”董阳均告诉笔者。在育种过程中,他们不断进行育种方法技术创新,为云南生态条件下选育核不育系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杂交稻新组合配组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水稻育种研究中,面对杂交稻种子市场需求剧增,针对两系杂交稻制种亩产量低、核不育系自身繁殖难、杂交稻种子纯度不达标严重制约着两系杂交稻种子产业化进程等难题,涂建作为核不育系选育及高产制种专题负责人,针对生产上杂交种制种产量低、核不育系难于繁殖等问题,通过对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多年的育性转换规律研究,探明了核不育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育性表达,建立了以水富和其他地方为主的5000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为两系杂交稻高产制种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云南省两系杂交稻研究和应用起步于“八五”期间,自“九五”以来,云南省农科院结合水富楼坝、永安梯田地形以及气候指标适宜于杂交水稻制种的实际,随后在水富创建研究基地,开展了两系杂交稻的制种技术研究。根据多年的制种研究技术,全省建立了以水富为主的低纬度高原梯田制种基地,并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安全高效两系杂交稻制种技术体系,促进了云南两系杂交稻种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春播水富,冬育海南;披星戴月耕耘,栉风沐雨忙碌。一粒种子的背后是水稻育种专家们的辛勤付出。为了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由省农科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云南首席水稻育种专家卢义宣带领涂建、陈忆昆、奎丽梅、董阳均等组成的水稻育种团队12人,他们每年春天在水富向家坝的楼坝村和永安村播种,秋收后就奔赴海南三亚追赶太阳,利用海南岛的热带气候条件,再种一季水稻,以加快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来年3月中下旬,再回到水富继续播种、研究……他们像候鸟一样迁徙,抛家舍子,每年要种植水稻育种材料2000多份,配置杂交组合600多个。

同时身为省农院两系公关课题水稻研究团队执行人的涂建,据他介绍,截至目前,在水富制种研究基地研究出的“云光14号”、“云两优144”、 “云光17号” “云光109号” “云光107号”、“云粳系列”等20多个品种在全国南方稻区累计推广种植375万亩,亩增90公斤,新增稻谷3.4亿公斤,新增效益6.1亿元,并跨出国门,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示范种植。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