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9-08 17:13通讯员 施云林
水富县成立于1981年10月1日,位于云南省的东北端,地处长江、金沙江、横江交汇地带,地扼滇川往来之要冲,俗称“云南北大门”。现辖云富街道办事处、向家坝镇、太平镇、两碗镇3个镇1个办事处,常住人口10.54万人,国土面积440平方公里。三十五年来,水富县在风雨兼程中诠释着努力和奋进,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刻画了欣欣向荣的壮丽画卷。
水富建县35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出发点,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工业强县迈出新步伐,城镇建设突飞猛进,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县各行各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大幅增长。2015年水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4亿元,比1980年的1.1亿元增长44.6倍,年均增长11.46%;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46707元,是1980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0.2%;2015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亿元、34.6亿元和12.5亿元,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8.9%、11 %和17.8 %。
财政与金融实力不断加强。2015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是1980的48.4倍,年均增长1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76亿元,是1980年的515.3倍,年均增长19.5%。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8.88亿元,是1980年的407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92亿元,是1980年的3359倍。各项贷款余额63.85亿元,是1980年的2729倍。
农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2015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21万元,是1980的28.9倍,年均增长10.1%。 2015年全县实现粮食产量28401吨,是1980年的1.27倍;蔬菜产量30100吨,是2001年的2.8倍;油料产量853吨,是1980年的2.2倍;肉类总产量7701吨,是1980年的7.1倍。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优势日趋凸显
工业总产值跨越式攀升。 从1981年建县时全县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增加到201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3.66亿元,增长43.85倍,年均增长11.41%;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业的发展提速,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8.3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73.66亿元,增长2.85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2001年的3户增加到2015年的9户,增长20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95亿元,是建县时的1户(按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44.91倍,年均增长11.48%。县属工业完成总产值8.37亿元,是建县时0.04亿元的209倍,年均增长16.49%。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为了改善云天化一支独秀统领水富工业支柱的局面,水富县切实开展招商引资,壮大工业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云天化股份公司为龙头,水富金明化工有限公司、水富供电公司、伊力集团横江发电公司、云南包装厂水富分厂为辅助的工业支柱体系,同时向家坝水电站、杨柳滩和大鱼孔水电站全面投产,噜咪啦薯片加工、虹启制鬃改扩建、古渡酒业、西部宝锶泉等项目建成投产,昭通管道燃气等项目顺利推进,水富港扩能改造工程、伏龙口水电站、中储粮水富粮食周转站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水富工业支柱得到进一步的增强。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95亿元,是建县时的近45倍。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后劲增强
建县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结构的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支援国家建设,紧紧抓住向家坝电站、水麻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城镇投资、农村投资、房地产投资全面开花,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5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19.84亿元,是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0.1倍,年均增长13.7%。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为全县经济发展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发展后劲。
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
建县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化、开放式、竞争型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以汽车、新型家电、数码、装饰、化妆品、衣着、通信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201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00万元,是1980年增长139倍,年均增长15.2 %。
经济结构调整趋于优化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1980年的10.2:85.9:3.9调整为2015年的4.1:70.5:25.4。与198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二、一、三”格局,形成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二、三、一”新格局,打破了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落后的局面。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9238万元,比2000年增长8.2倍,年均增长16%,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比建县以来GDP增速高4.54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85.1%、14.9%调整为2015年的79.8%和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