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8-29 11:21通讯员 孙顺莲
近年来,水富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兴昭”、“教育兴县”战略,突出“六个持续”,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在全省首批、全市首家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抓管理,持续强化保障水平。健全教育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打造“学在水富”品牌战略目标,规划“十三五”期间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全面均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高点定位、科学绘制教育改革发展蓝图。注重精细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机关干部职工人人定点、包校、进课堂以及重点工作督查督办、通报制度,在全市率先把全县教职工与机关干部职工同考核、同奖励,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责任、全员抓管理的格局。
抓设施,持续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实施优质资源倍增工程。采取BOT模式整体迁建水富一中,整合城区两所小学扩大办学规模,县人民政府与今年5月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富分公司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决定合作举办云天化中学(初中部),着力解决城区学校“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云天化中学初中部概算投资2.76亿元,设计办学规模为80个教学班,可容纳4000名学生,已于今年7月开工建设,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二是实施学校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对全县所有学校按一类标准进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2013年完成全县所有中小学的图书、教学器材标准化配备,在全市率先实现校校通光纤、教师人人通学习空间、班班通优质资源和有多媒体电子白板的“三通一有”目标。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配备达标率100%、各学科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100%;学生用计算机生机比达12.5:1、教师用计算机师机比达1.6:1;有生均图书小学38.9册、初中33.5册;全县31所小学、4所初级中学、1所完中初中部全部达到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基本实现了教育装备标准化、现代化和城乡学生同享优质资源。
抓队伍,持续提升整体素质。规范人事管理,出台“县内教师改行由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审批”的人事调配管理规定,规范教师“流向”和“流量”。注重职业认同,把学校教职工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目标管理体系同考核、同奖励,切实增强了教师归属感,2015年兑现教育系统目标考核奖304万元。改善教师待遇,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偏远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专项补助办法》,县财政每月按基本工资5%到50%不等的标准给予农村学校教师艰苦地区补助,除教育局机关和县直学校(园)以外的农村学校教职工100%受益,目前月补助最高达1800元。该补助办法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稳定,出现了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主动申请到条件较差学校任教、已改行的教师申请调回学校的“逆向流动”现象。均衡优化配置师资,突出农村学校优先、紧缺岗位优先“两个优先”的原则配齐配强农村学校教师,实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三名教师”联系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教师、送教下乡等制度,确保每所学校有骨干教师挂钩联系、每期有骨干教师到校上示范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举办“菜单式”培训班等形式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坚持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论文写作、新课标竞赛、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教师年培训率达93.94%。注重科研强师,出台水富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建设管理等文件并设立相应专项资金,激励教师争当“名师”。目前已成立14个“名师工作室”,命名县级骨干教师32人、学科带头人8人、名师5人,获评省级骨干教师8人、学科带头人1人。
抓质量,持续推动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齐开足课程,定期举办艺术、科技创新、经典传承、信息技术等竞赛、展示活动,着力打造魅力校园、幸福教育。水富2007年被云南省教育厅确定为云南省首批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2010年荣获全国“阳光体育工作先进县”称号,今年8月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云天化中学和县一中足球队分别获得2016年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冠军、亚军并代表昭通参加全省校园足球市级联赛总决赛,素质教育成果丰硕。深入实施学校内涵发展项目,以“均衡+内涵、规范+特色、创新+跨越”为路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德育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工作。项目实施以来,一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2014-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12节课获评省级“优课”、12名教师获评省级“优课名师”,占昭通市获此称号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名列全省所有县区第一。二是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昭通市2014、2015年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5所中学2014年4所获奖、2015年3所获奖;今年中考全县参考1931人,500分以上598人(总分600分),占比达31%;在全县小学教学质量考核中多个年级、多个学科出现了出农村学校高于县直小学的现象。三是促进了课堂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应试本位的教学观、教师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悄然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