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水富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2016-07-03 21:44  来源:

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施云林)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水富县是西部的一个小县,一直以来,产业结构一直以业都是 “二、三、一”结构,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产业结构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三产业比重长期偏低的状态难以补打破,对结构升级优化带来一定的影响,结构优化调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5年,水富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70.5:25.4。与“十一五”末的2010年的4.7:66.3:29.0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在生产总值中, 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99238万元,是2010年的1.79倍,年均增长12.3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2%。

水富县以规模增量带动质量提升。县域经济实现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必须坚持持续发展,以增量促增质,以扩张优结构。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由25.65亿元增加到49.04亿元,年均增长14.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59亿元增加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0.3%;。

招商引资提升增量,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提升外来项目质量,带动本地企业转型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大招商与招大商相结合,瞄准大高新项目和重点区域搞突破。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4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198.40亿元增长58.4%。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把产业高新化作为主攻重点。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再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形成特色葡萄产业园、特色枇杷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引进,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污染增量向绿色增量转化,产能增量向效益增量转换。目前已形成了以水电、化工、食品、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五大支柱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90%以上;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高效快速增长势头。

转方式、调结构、创名牌,以创新突破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要素保障,加大对增值税转型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同时引进一大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拉动力强项目的基础上,发展水稻制种、网箱养鱼、肉鹅、肉兔等特色农业,引进云南理世实业、坤达牧业、金源农开、福叠庄园、中滩溪鱼庄、金鲵驯养等涉农企业15家,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区)18个,无公害蔬菜0.4万亩、优质果园2.39万亩,肉类总产量由6892吨增加到7701吨,水产品产量由461吨增加到4100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社会保障逐步健全。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城市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工程、火化场、长松公墓一期工程和烈士陵园建设,县苗圃儿童福利院探索实行“公建民办”,县中心敬老院创建为二星级敬老院,15个农村幸福院和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强化民生保障措施,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875户、城市棚户区改造 518户和保障房建设512套,兑现干部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3647万元、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补贴1018万元。支出社会保障和救助资金5.32亿元,投入369万元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原民办教师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发放惠农补贴1.12亿元。制定“一带、两城、两园”移民后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移民后扶项目59个,发放后扶资金1448万元。基本建成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7.37%,支出社会保障补助资金1.6亿元。投入6580万元实施整村整乡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信贷扶贫等项目116个,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105人。新增城镇就业8152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502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核心,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突出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使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在较短时间内分别翻了一番。同时统筹推进新型镇村建设。坚持把镇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节点,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改善农村环境作为突破口,全面实施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1平方公里,形成“一心两片四组团”①的发展格局,城镇化率达到47.93%。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发阳光四季、金桥家苑等23个房地产项目75.26万平方米,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县第二自来水厂及其管网工程建设,家聲医院、城市规划展览馆建成投入使用,团结路尾端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开展城市面山绿化和城区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改建北大门公园,新建三江口公园和玛瑙森林公园。打造长江大道等城市精品大道,改扩建市政道路10.6公里,基本完成高滩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集镇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编制118个村庄规划,启动三角坪头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完成向家坝、太平集镇改造和两碗集镇迁建,3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集镇。完成向家坝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8·06”洪涝灾害民房恢复重建。规划实施省级“美丽乡村”项目32个、市级示范村5个,县乡示范点31个。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硬化建制村公路143 公里,铜锣坝水库完工并蓄水运行,实施“五小”水利工程3455件,新增蓄水能力1130万立方米,解决3.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9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79个。完成各项工程造林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省级生态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