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6-12 10:10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在许多人即便是行内人士的意识里,或许仅仅因为文化而文化。但绥江县文体局局长许国江认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正是这样的理念,从县城到乡村,弥漫着绥江这个湖滨新城的文化氛围,开始打动每一个外来者目光和心灵。文化品牌对地方民众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全国性赛事的开展,搬迁新址三年时间的绥江,以其特有的人文气息进入公众视野。
一个移民大县的文化进行时
2014年,绥江县“两赛一节”现场之一。 谭平才 摄
■记者 汪 舒
一种理念,支撑一支队伍默默前行
2014年5月底,记者在绥江县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稿件《金江号子的另外一种吼叫》,受到各界关注。日前,记者回访绥江文化届,遇见从事文化工作已经37年的绥江县文体局局长许国江,她告诉记者,多年来,绥江县坚持抓活动、创品牌的理念,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兴起的推动力。
1978年,年仅16岁的许国江成为绥江川剧团的一名演员。这个云南唯一一家的川剧团,开启了许国江的戏剧表演之路。但这条路因时代变迁并未延续下去。庆幸的是,许国江经过了极为短暂的政府秘书工作后,又来到现在的文体局,因此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许国江留给她的团队忙碌的印象,以至于调入文体局任办公室主任的黄泽荣意识到,他只能跟在局长的后面跑。经过一段时间后,黄泽荣总结局长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三下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初始,“脚往农村走、劲往农村使”成为绥江开展该项工作的常态。之后,绥江“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活动,许国江首次提出“三下乡”是服务“三农”的一个文化品牌。
在以后多年的时间里,抓活动创品牌的理念渗透在绥江文体工作中。
地处云南边缘与四川一江之隔的绥江有其悠久的历史。在一次文化普查中,许国江发现在民间流传着《金江号子》、《抬工号子》、《打鼓草山歌》、《背儿哥》。如果通过舞台艺术表现出来,效果会怎么样?她相信这些来自生产生活中的文化,通过舞台将会得以延续,而且也将成为绥江的一个文化品牌,正如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水,其强大的生命力会感召每一个人。
一支文化队伍开始他们的品牌之梦。
他们步履艰难,从社区到乡村,与会唱号子的老人坐谈,录下他们所唱的内容,整理成简谱,再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呈现在舞台上。当然,这个艰难的过程被成功的喜悦冲淡。2009年,许国江在她的述职报告中写道:“在绥江舞台上,人民广场中,在昭通市慰问溪洛渡大军的演出中,一句句人们熟悉又震撼的号子响起来了,一个个刚劲有力的动作表现了江边男子汉的粗犷、奔放及对生活的渴望,震撼人心,催人向上。”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方文化的记者,在阅读相关资料时,我解读为这是文化的作用,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与人有关的政治、经济等领域。
杨莹是绥江县文化馆馆长,在她一篇职称论文里,阐释了培育文化品牌的作用:不仅开发了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也发展了乡村旅游。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江号子》,兼具“乡土”或“乡民”的文化特征,呈现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将使当地居民认识到自身拥有生活形态及文化价值,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演绎,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2014年,许国江在昭通市文体出版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坦言绥江公共文化建设初有成效,皆因长期坚持“抓活动、创品牌”。这一年,绥江县13个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和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县城设置了8处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体育馆、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艺术剧院等重点项目即将启动;以送戏、送书、送器材、免费培训等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以及覆盖全县镇、村的网络信息共享工程受到普遍欢迎。2013年8月,绥江县文体局获得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4年12月,绥江五个乡镇文化站,其中新滩镇、板栗镇、南岸镇、会仪镇四个文化站为国家一级文化站,中城镇文化站为国家二级文化站。同时,绥江县文化馆荣获“十一五”云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金江号子》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一个舞台,他们是导演,民众是主角
41岁的侯国洪是绥江县水排家畜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两年前由养猪转行养牛。两年时间,由最初仅6头牛发展到100多头的养殖规模,侯国洪归结为农家书屋给他的帮助。2014年,会仪镇会仪村的侯国洪开始养殖的6头牛有三头死亡了,他向一些养殖户求教无果后,抱着试试的心理来到农家书屋,在《兽医手册》、《养牛必读》等书籍里找到了牛死亡的原因,而且还学会了中医治疗牛病,这让他节约了养殖成本。
罗世英是会仪镇会仪村五马石业余文艺队30名队员中的一名,已经50岁的她参加业余文艺队,是要把很多人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拉出来。尽管身处农村,可她的生活并不单调,除了逢集上街摆摊,其余时间看看电视,如果想看书或上网,可以到村上的农家书屋坐坐,晚上则可以到文化广场上跳跳舞。广场边铁栏上有“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十二个大字,她认为的确是这样子。
绥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江号子》表演。 蒋尔昌 摄
2013年,新滩镇业余文化宣传队成立。经文体局指导帮助由退休职工赵学华发起的这支文化宣传队是绥江历史上首家管玄乐队,初衷只是几个爱好者借此打发时间,成立不久却发现受到社会欢迎。附近村民办红白事,会邀请业余文化宣传队助兴。到后来,文化宣传队尝试有偿演出,足迹到达四川新市、屏山一带,由此成为带有商业性质的演出机构,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典型。
2015年1月5日,绥江县城森林公园。绥江县文化局举办首届佳木斯健身操队表演,上百名业余舞者踩着精准的节奏,扭腰、跨步、耸肩、摆臂,跳起了佳木斯健身操。悠扬的音乐,简单的步伐,欢快的笑容,吸引了大批围观者,不少人还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拍照留念,甚至有人也跟着队伍舞蹈起来。
这是绥江县文化工作者导演了一幕幕文化大剧,城乡居民成为主角被推向了幕前。“城乡居民是公共文化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决定文化活动的质量,从而实现文化的推动和共享。”绥江一位文化工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初夏的湖滨新城绥江,从森林公园到逗号码头甚至一些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公共场地,当夜幕降临之际,灯光闪烁,人声鼎沸,仿若“不夜之城”。
这是绥江县公共文化建设的缩影,支撑它的是一组来自绥江文体局2014年的工作总结中的数据:投入31万元,在板栗乡桂花村、关口村,中城镇中村村,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投入55万元,在县城14个点上安装了20套群众户外健身器材;绥江县图书馆征订期刊181种,报刊17份,分发到乡镇文化站,对居民实行免费开放。
目前,为统筹城乡发展而大力实施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全民健身、数字化文化等惠民工程,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居民,绥江这个崭新的县城凸显出其文化底蕴。
一场赛事,湖滨新城进入公众视野
2012年5月21日,绥江县移民搬迁启动暨入住仪式举行,标志着一个新县城的产生。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与经营,更需要切合自身实际的一个发展定位。“竹海新城·山水绥江”,当地宣传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这样的发展定位切入了生态发展的主题,绥江将着力打造湖滨生态园林新城。几年时间,这座因向家坝电站而重建的移民县城,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一个城市的发展将影响与其相关联的人群的生活,在绥江,政府和民间发出相同的声音,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于旅游产业。
抓活动,创品牌,通过品牌树立绥江对外形象。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文体局的工作理念与政府的发展思路有很高的契合度。
2015年1月23日,绥江县启动“我要上春晚”活动,旨在通过比赛晋级的形式发现和挖掘民间艺人。该项活动受到市民热捧,参赛者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仅4岁,参赛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要上绥江春晚”是绥江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之一。除此之外,被当地群众誉为“绥江春晚”的元宵晚会已举办10年、连续9年开展的健康杯环城越野赛、每年举办的周末篮球赛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对于发展旅游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绥江将2014年定位为旅游突破年。在以“赛事为名片推介绥江以活动为载体宣传绥江”观念的主导下,9月底至10月初,“龙湖杯”2014云南·绥江龙舟、野钓全国邀请赛暨美食节在绥江县城千年渔村等旅游点展开,这场全国性的赛事将千年渔村、逗号码头等变成绥江旅游的符号,每一个游客记住千年渔村、逗号码头,也就记住了绥江。
据人民网报道,活动期间,绥江县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亿元。9月26日至10月5日,县城多数酒店入住率达100%。餐饮业和其他涉旅零售业收入普遍高于平时的6至10倍。
通过媒体的报道,云南第一移民大县绥江进入公共视野。毫不讳言,全国性的比赛,目的就是全国的目光聚焦比赛举办地。显然,无论主办方或是承办方都达到了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外界的目光中,一个屹立在金沙江畔集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湖滨生态园林城市正在扩大知名度。
2014年9月27日,“龙湖杯”2014云南·绥江龙舟、野钓全国邀请赛暨美食节的迎宾文艺晚会,绥江县呈现出本土文化的张力,歌曲独唱《绥江美》、音乐舞蹈诗《竹海新城》、本土文化《绥江号子》、川剧说唱《耍绥江》、女子《火塘》等精彩纷呈的民族歌舞,以文化的名义向观众展现了“竹海新城,山水绥江”的愿景,在宣传推荐中毫无疑问成为点睛之笔。
2015年年初,由绥江县文体局起草的一份报告递交到绥江县委常委会,报告就2015年举办龙舟、垂钓、游泳“三赛”和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相关内容向常委会报告。相对2014年,中华龙舟大赛将改为中国龙舟公开赛,除湖南卫视快乐垂钓擂台公开赛总决赛继续举办外,还将增加金沙江(云南·绥江)全国公开水域游泳争夺赛。
从地方文化活动到全国性比赛的开展,绥江所创立的文化品牌,对一个移民大县的旅游产业链来说,不仅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平台,更是助推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