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昭通
2022-06-11 16:07《人民日报》6月10日十九版刊发稿件《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中寨乡下寨村农民杨明森——一人就业,全家有奔头》,对“杨明森在巧家县在昆人力资源工作服务联络站的帮助下成功就业,靠一个人的收入扛起了全家7口人生活”的感人故事进行了采访报道。
厂房里机械轰鸣。听说记者要来公司采访,杨明森早早就在云南鹏博木业有限公司门口等待。坐在跟厂房一墙之隔的办公室,杨明森言谈举止一点也不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娃。
杨明森26岁,却已经有了8年的工作经验。“进过厂、搬过砖,哪里有活干,就去哪工作。能够在昆明安定下来,多亏了咱巧家县在昆明的人力资源工作服务联络站。”
杨明森老家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中寨乡下寨村,大山深处的家乡土地贫瘠,只能种些玉米、洋芋。“父母身体不好,我还有个弟弟在上学,只能靠我出门打工赚钱了。”
最初外出务工,杨明森辗转了不少地方,常常是听说哪里的工厂收入高,就去哪里干活,在哪儿也干不长久。“兜兜转转四五年,也没存下太多钱,就想在昆明找个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
杨明森(右)正在向工友讲解生产注意事项 王正鹏摄
恰巧老乡推荐了巧家县在昆人力资源工作服务联络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杨明森加了工作人员微信。“没想到工作人员很快就推荐了现在的公司,总经理李万鹏也是巧家老乡,面试后就同意让我来公司门市部做销售。”他说。
杨明森说着,打开了手机里的微信群介绍:“群里经常会发布各种务工信息,还有最新的就业政策。这个群就像一个特殊的‘家’,看到群里不少老乡在这个平台找到了工作,特别暖心。”
巧家县在昆人力资源工作服务联络站站长彭玉萍介绍,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于增加群众家庭经济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及时将岗位、政策推送给在昆务工人员,帮助解决就业难题就是我们的工作。”彭玉萍说,今年以来,巧家县人力站走访14家企业,联系9家劳务公司,收集了在昆企业14家8985个岗位,省外20家企业23136个岗位,帮助一批就业困难群众找到工作。
现在,杨明森仍然时不时刷一下工作站的微信群。吸引他的不再是岗位信息,而是站里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
“近年,我们结合市场需求,开办烹饪、电工、焊工、评茶师、育婴师、糕点制作、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班16期722人次。”彭玉萍说,工作站通过收集信息、做好“联络员”,提高技能、做好“培训员”,依法维权、做好“服务员”,不断提升脱贫户稳岗能力。
看到老乡们都在学习技能,渴望提升自己的杨明森也找到老板李万鹏,希望能从销售转到设计岗位。李万鹏答应得爽快,厂里出钱给杨明森报名学习电脑制图等设计程序。
那段时间,白天完成厂里工作,晚上杨明森就扎进了培训班。“一开始吃力,努力听了一个多星期,突然就懂了!”杨明森说这话时,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采访期间,时不时有流水线上的师傅喊杨明森去车间指导。如今的杨明森已经成为厂里两位设计师之一,每个月工资涨到了6000元。
现在的杨明森,一个人的收入扛起了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希望能在现有的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以后要是有机会,我也想创业,这样也能帮助老乡们就业!”杨明森说。
来源:@微昭通转自人民日报 记者 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