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发布
2021-09-14 17:139月13日上午,COP15云南省筹备办在海埂会堂召开“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综合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云南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性、特有性和脆弱性
全省仅占全国的4.1%的国土面积,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众多生物物种只分布于云南,还分布有大量孑遗种、特有种和古老种;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大,“同质性低”“异质性高”,使得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小,生态适应能力低,对外界干扰非常敏感。
二是云南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先后发布了丽江宣言、腾冲纲领、版纳约定,率先制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地方立法先河,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在全国较早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
三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各州市也分别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统筹协调。建立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设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努力拓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的渠道。
二是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自1958年建立西双版纳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共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保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14.32%。
三是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
四是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
继颁布《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后,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使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五是坚持规划引领创新保护
贯彻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0-2030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和三年实施方案,实施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六个一行动”。
牵头编撰《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卷》等系列专著,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和《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云南省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和《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
六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执法
建立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加大对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和物种资源出入境执法检查力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组织实施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核查及问题整改,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有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七是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示范
会同和参与有关部门开展巧家五针松、云南金钱槭、多歧苏铁、华盖木、亚洲象、羚牛、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滇池金线鲃、大理弓鱼等珍稀濒危或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作。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开展民族医药挖掘与传承。
把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载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建立自然圣境保护社区试点,探索“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充分发掘少数民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少数民族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九是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交流合作
加强与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外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开展了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与毗邻的缅甸、老挝、越南合作分别开展资源保护联防、生物廊道建设、自然保护区共建等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持续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强化宣传,大力推进绿色校园、绿色大学、绿色社区创建,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持续推进。
近年来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责部门
云南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
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出了自然资源贡献
其中
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提供了法定的空间依据
二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划定梅里雪山—碧罗雪山寒温性针叶林区等8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大范围、整体性保护其类型多样、区域特征明显的生态系统。通过保障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畅通、构建陆域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加强迁徙鸟类栖息地保护等构建“水陆空”生物迁徙通道,重点野生动物种群保护率达到100%。划定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对濒危、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实施特殊保护。
三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保护红线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从而有效减少、减弱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干扰,保护受威胁野生动植物群落生境。
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涵盖了全省从热带到高山冰缘荒漠15个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100%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强化重要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的保护,涵盖了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三江并流、热带雨林、澄江动物化石群、石林等重要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
强化对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野生稻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保存、发展,全省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强化维护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等约70%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金沙江、澜沧江60%以上,红河、怒江50%以上的自然岸线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近年来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
全省水利部门
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
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跟随小布一起来看
云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
2020年度,云南省用水总量为156亿立方米,远小于控制目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64立方米,比2015年的109立方米下降了41.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0立方米,比2015年的66立方米下降了54.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92。
另外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
云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位居全国之首
与此同时
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并存
调查显示
全省有2000余种高等植物和
50%以上脊椎动物的生存
处于受威胁的状态
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
是事关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全局性战略性任务
全省林草部门如何扎实推进
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
一起来看
👇
一是坚持目标规划引领
编制《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出台《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根据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生存和保护现状,对2010年提出的第一批62个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目前,新目录已经通过公示审查程序,近期将上报省政府审定公布,未来10年聚焦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拯救保护工作,着力实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从物种资源收集保存到野外种群恢复壮大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完善管护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极小种群物种就地、近地、迁地多元化保护体系,着力推进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物种信息化监测管护体系建设,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信息化资源监测监管体系,提升野外种群保护管理水平,确保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
三是突出拯救保护重点
持续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育和回归。组织实施一批极小种群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项目,进一步提升栖息地质量。加快实施绿孔雀等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确保极小种群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快速增长。
种质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
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在生物产业中
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国际上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高度关注
尤其是对野生植物的收集保存
近年来
我国科研部门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保存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方面
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官网截图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库”)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管理。是我国唯一以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为主的综合保藏设施。
目前,种质库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占我国有花植物物种总数的36%)85046份;植物离体培养材料2093种24100份;DNA分子材料7324种65456份;2280种22800份微生物菌株和2203种60262份动物种质资源,全面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的长期建设目标。
种质库作为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与英国“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等一起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跑者。万种植物种子的保藏使我国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特别是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具重要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使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快速、高效研究利用成为可能;也为我国在未来国际生物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图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未来
种质库必将在
我国生物战略资源保护和
未来国际生物产业竞争中
发挥重要作用
并对国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期待与大家
相聚彩云之南、美丽昆明
来源: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