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5-11 15:43陈洪金是著名的散文家,在报告文学的写作上也独树一帜。他发表于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11期的报告文学《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读后让人感慨万千。作品里挖掘出张桂梅老师成功背后踉踉跄跄的脚印和由一长串脚印构成的坚实方向,呈现出流淌自内心深处深厚的人文关怀。“楷模”是作者对张桂梅老师的崇敬和爱戴,是教师出身的陈洪金从张桂梅身上坚定的发现,张桂梅老师就是教育界的灯塔、坐标、向日葵和指南针,可以指明方向,照亮人心。张桂梅老师更应该是一团烈火、一盏明灯、一面红旗、一片繁星,来引发个体对生命的沉思和选择。
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主人公张桂梅老师是女性,华坪女子高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女性,“儿童之家”的教师和孩子也大多数是女性。陈洪金从社会和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下,选取云南高寒山区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中的一员,捕捉张桂梅老师苦难坎坷的命运际遇、面对命运际遇巨大的承受力和消解力。作者能够写出支撑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人文情怀。不论张桂梅老师处于困顿之中还是选择超越、努力,这些痛苦和幸福在作者笔下同样重要。张桂梅老师具有把负面因素转化为正面因素的生命能量。她打开了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两个世界的障碍和隔阂,用爱撞开了一条通往女性自主、自立、自我完善和爱的通道。张桂梅老师能够微笑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张桂梅老师用微笑面对一切苦难和不幸,这微笑承担了她全部生活的重量。张桂梅老师是在用生命、用爱拯救和启蒙山区里的孩子。
文章回避了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集体层面来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进行漫不经心的记录,也就回避了假大空的套路。文章通过男性与女性交换运用的视角,塑造了云南高寒山区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张桂梅老师性格坚强、朴实、富有同情心,是博大、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张桂梅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有清醒的思考并努力把握,对自己的品性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对于自己的生活、情感的选择,有着坚定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这是张桂梅的人格魅力,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文章揭示了人最美好的是人的尊严加爱,折射出女性的光辉,谱写了一曲人性美、人情美和女性美的篇章。
女性视角的细腻、温婉,男性视角的刚毅、理性和博大,形成了文笔细微、温婉、安静、真切,真实而不夸张,平平常常带来的温馨、简单、明了、细小、真实和日常,自然而然从悲伤无奈中体会同情与宽容,从残酷的生命里写出悲悯与温柔,让读者感同身受。
张桂梅自年轻时代就目睹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两种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撞击,因为理解而充满悲悯。生产力的落后、环境的恶劣、信息的闭塞以及人们思维的滞后、愚昧和狭隘所导致的贫困,这里的贫困,更多是精神和思想上的愚昧和保守、狭隘。山区的女孩,往往有着苦难的家庭,贫困家庭的女孩,过早承受了生活的重压。山区教师是需要强大心脏的,张桂梅老师就拥有强大的心脏。作为汉族的女性教师,张桂梅太明白女性改变自己的命运道路的艰难和坎坷。 “救救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行动,让每一个女孩子能够具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让每一个女孩子成为她自己,这就是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出发点和毕生追求。
作者通过张桂梅,心怀苍生、想呼吁的正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成功,这是公平;为先天不足的孩子“垫高”,提供合理的便利的条件,这是正义。
爱是作者创作的一个兴奋点。作者只捕捉到张桂梅老师——一位平凡的女教师,命运多舛,青年丧夫,身患重病……失去丈夫的弱女子,没有哀怨,没有把索取的手张牙舞爪地伸向他人和社会,而是记录了张桂梅老师怎样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寄托在帮助别人、拯救孩子的教育上,怎样用点点滴滴的爱去浇灌孩子,孩子又回报了博大的爱的无限循环中,怎样征服虚无、恐惧、不公平和疾病来收获丰富、充实、快乐和美好的人生。作者通过张桂梅演绎了一个人生道理:当你足够强大时就是一道风景!
点线面的结合
“点”就是作者捕捉到的张桂梅老师身上的有典型性的事迹,“线”就是张桂梅老师的成长历程,“面”就是张桂梅老师的形象。作者在处理这三者关系的时候,是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塑造张桂梅老师的典型性事迹,轻描淡写了张桂梅老师忙碌而辛苦的一天的开始,这短短的一段文字的数字,真实、亲切、细腻,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充满了生命力。比如:五点三十分、三楼上、一千多名女学生、空无一人、2008年,整整十年、一轮轮春夏秋冬等,对华坪女子高中清早景象的描写,充满了紧张、整齐、向上、昂扬的节奏,自然而然地与张桂梅的内在的生命力结合了起来。
文章对数字的运用精确、娴熟而通畅:“10年”的家访完成的是800多个贫困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横线与纵线交织在一起,时间与空间无缝衔接,广袤的环境与不屈的毅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的力量拥有了无限可能性。
“线”的描写,就是张桂梅的简历,即成长的记录。其中,“75年”“88年”“90年”“95年”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却代表了张桂梅一生命运的几大事件:从东北跟随姐姐转到云南丽江生活,快乐而美好的大学生活,与如意郎君结婚,丈夫去世……文章里没有提到张桂梅老师怎么与命运抗争,没有写张桂梅老师的绝望、伤心和无助、恐惧的心路历程,最后只写了一句话:“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作者用语言代表行动,透视出张桂梅老师生命的负面因素已经迅速转换成了正面因素——爱和奉献。
1996年,肿瘤,需要手术治疗;1998年,做了第二次手术,医院诊断为“肿瘤并发转移”。
张桂梅钢铁般的意志通过短短的几个数字凸显了出来,以典型的细节细腻地描绘了巨流大波,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碰撞与交流)。
现在,张桂梅老师已经63岁了,依然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代表生命的“线”还在延伸,精神在发扬光大……
“面”就是作者塑造的张桂梅老师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张桂梅老师,是一个站起来的英雄。 “站起来”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
张桂梅老师也曾拥有甜蜜的爱情、温暖的家庭,也会遇见社会的不公平,也渴望爱情、追求美好生活,也会沮丧,也有个人的情感,张桂梅老师与同事、家长所谈的只不过是些家常话,因为张桂梅老师的世界,学校就是家,家也就是学校,学生就是她亲生的孩子……这样,生活和事业成为了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生活就是爱孩子,事业也是爱孩子。由于作者避开了张桂梅老师心理描写的具体场面,她对这种苦难命运的承受只能由她独自来完成 。作者塑造的张桂梅,没有把个人真实的感情与事业对立起来,作者就不用去专门写她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她平常的一面,张桂梅老师身上的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脚踏踏实实地踩在坚实的土地上的张桂梅老师,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期待生活,在拥抱和期待生活的过程中,热爱他人!
点形成了线;线,支撑了面。《人民教师的楷模张桂梅》完整传递了一种在我们这个时代稀有的精神气息:她以病痛之躯,用爱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周文英/文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