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4-12 10:00记者:郑书记,你好!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挂钩帮扶盐津县普洱镇小洞村、灯草村的5年,是两个村基础设施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5年,请问郑书记,你认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郑东梅: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造福人民,是执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挂钩帮扶盐津县普洱镇小洞村、灯草村以来,始终时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这种以“人民为大”的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南。
农村饮水、孩子上学、看病就医,件件都是群众生活的琐事,但件件都是关系到群众幸福感的大事。2015年,根据市委的安排,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挂钩帮扶普洱镇小洞村、灯草村。接到任务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绍雄就第一时间带领相关人员前往两个村进行调研。当天,两个村都召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群众会议,张绍雄称之为“群众的许愿会,扶贫干部的宣誓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谋划着两个村的脱贫和发展大计。“你们要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认真记录下来,以后要对照清单做减法,一项一项地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当时,张绍雄对大家说。如今,5年时间过去了,这张“清单”和当年的“承诺”件件有着落。
为了能及时了解群众的心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畅通群众反映渠道,积极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作用。要提高人大代表履职效能,代表活动室是关键。它是代表加强学习交流、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平台,是代表小组经常性开展活动、加强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划拨资金20余万元,在两个村建成“人大代表联络活动室”的基础之上,对两个村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充分发挥代表活动室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代表小组活动、学习培训、履职交流、接待选民的主阵地,推动代表活动阵地提质增效。针对群众反映的农村饮水安全、贫困群众医疗救助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及时组织专题调研,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记者:多年的实践证明,驻村帮扶工作的难点在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足,他们对发展产业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个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郑东梅:为了增强群众的“造血”功能,我们千方百计引进公司或企业发展产业,可当我们真正把公司或企业引进来了,群众却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他们想发展,可又不愿意承担风险,大多数群众都存在这样的思想问题。可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为了开展好“扶志”工作,我们通过开展“诚信、感恩、自强”等活动,用身边的事例教育群众要自立、自强;培养能人带动群众一起干……让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性转变。
扶智扶技。5年来,两个村累计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23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400余人(次),实现两个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同时,加大对外协调联络,畅通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为贫困劳动者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5年来,累计输出贫困劳动力2000余人。两个村群众的收入从2014年的5574元增至2019年的11800元,实现了质的飞越。
我们还通过政府搭台、协会(合作社)引领、干部带头、大户带动,采取土地入股、代种代养等方式,将贫困群众纳入主导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果蔬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
一切为了群众,将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必将受到人民的欢迎和大力支持,这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市人大常委会机关53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亲如一家,切实履行好第一户主职责;各有关委(室)及驻村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心系群众、埋头苦干,推动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人民为大”得到了现实验证。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