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03-22 15:19 累计减少因病致贫返贫4.7万户20万人。 累计救治36种大病建档立卡贫困患者3.72万人。 146个乡(镇、街道)和1343个村(社区)实现医疗设施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三级医院数量增加到4家,全市所有县级综合医院(11家)实现提质达标。 37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均有达标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从过去只能做小手术,到如今成功开展开颅、髋关节置换、腰椎固定等重大手术,填补了多项昭通医疗技术空白;从过去“看病难、看病远”到如今的“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 5年辉煌展宏图。“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聚焦民生关切,大力推进健康昭通建设,医疗技术显著提升,医疗设施设备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网”被织得越来越牢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健康扶贫不落下一个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导致贫困的诸多因素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健康扶贫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 “过去,我们生病也不敢看,一是穷,二是离卫生院太远。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搬迁群众曾友付说。 2020年1月,曾友付从永善县墨翰乡箐林村花苗寨搬到靖安安置区滨江社区。刚搬进新居几天,靖安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们就为他做了免费的健康体检,心电图、血液等检测均正常,73岁的他开心极了。 谈起老家的医疗条件,曾友付激动地说:“以前有点小病小痛都靠拖。” 住进新小区、搬进新楼房,不用再走烂泥路,孙子有学上,病了家门口就可以医治,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说起新生活,曾友付笑得合不拢嘴。 走进靖安安置区临时医疗站,这里设置有病房、输液室、诊疗室,还有全新的B超机、各类检验仪器等医疗设备。在诊疗室,王家梅医生正为从大关县吉利镇回龙村寨子村民小组搬到靖安安置区的赵光莲看病,经过诊断,赵光莲上呼吸道感染,给她开了橘红颗粒、强力枇杷露。“这种药每天吃3次,要多喝热水,不要吃冷的东西。”王家梅耐心地叮嘱赵光莲。赵光莲这次看病原本需要花费33元,通过医疗报销只花费了6元。她高兴地说:“现在有个小病小痛,不必再跑到县城的大医院去挤,方便省事多了,坐电梯下楼就可以看病买药了。 发生在曾友付、赵光莲身上的变化,正是昭通市认真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生动体现。 昭阳区洒渔镇联合村过去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下辖9600多人。2016年,该村脱贫出列。曾经的卫生室租用一间民房,诊疗室、药房合二为一,血压计、听诊器等医疗设备无法满足日常医疗需求。2017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援建让联合村有了如今的“洋房”卫生室,面积200多平方米,设有门诊室、药房、治疗室、观察室、公共卫生服务室、中医诊疗室,医疗设备全部按标准配备。目前,村卫生室既能完成小病诊疗和简单的身体检查,还能提供针灸、拔罐等5类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每个村卫生室配备4或5名村医,村医常驻村里,白天在岗坐诊,即使夜里有人看病,几分钟就能赶到。 “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尽量少生病”,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补短板、固基础,全面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提是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为此,昭通把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各级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大力帮扶,全市历史性地消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全市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均达二级以上标准;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医疗设施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点)均有达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促精准、抓落实,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户、逐人、逐病核实,按照“三个一批”分类救治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实行“及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动态监测”全过程管理;在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落实医疗费用报销倾斜、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惠民政策,有效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救治53.2万名贫困人口,对36种大病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做到“发现1例、管理1例、救治1例”,累计救治3.72万人;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重性精神障碍四类重点慢病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落实“应签尽签”并履约服务16.54万人。 抓排查、强保障,完善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因病致贫返贫户的风险防控和精准帮扶迫在眉睫。2019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人群动态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对存在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的贫困人口开展排查、综合研判并落实保障措施。2020年8月,按照省级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卫健、医保、扶贫、民政等部门职责,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因病致贫返贫人群及边缘人群的跟踪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筑牢了防止低收入人群因病致贫返贫的坚实防线。 “小病不出村”的目标终于在乌蒙山区成为现实。昭通市针对185.07万贫困人口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复合型的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便民措施。“三个一批”累计救治36种大病建档立卡贫困患者3.72万人,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重性精神障碍四类重点慢病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家庭医生应签尽签并履约服务16.54万人。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减少因病致贫返贫4.7万户20万人。 山海相牵 医者仁心 莲峰镇曾是永善县城驻地,下辖14个村(社区),有户籍人口11090户405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236户22470人。“之前,我们的业务用房只有900余平方米,科室设置不健全,特别拥挤,病床只有30张,一到冬天,就必须在过道上加床为群众输液。”当地中心卫生院院长张涛回想起曾经的艰苦条件,连连摇头。 为帮助当地群众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永善县共投入683万元(其中广东省中山市投入640万元),建设了莲峰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永善县卫生健康局基建股股长李光明说:“莲峰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共4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2270多平方米,包含了标准的住院病房、手术室、产科、儿科、辅助科室等。” 目前,当地极大地改善了医疗条件,进一步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应对意外伤害及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满足了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现在我们的科室齐全,有85张病床,群众的就医条件和医生的工作条件都有明显改善。”张涛高兴地说。 为从根本上解决村卫生室房屋破旧、设备短缺、乡(镇)卫生院建设落后、医疗救护能力弱等问题,全市把更多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市像洒渔镇、莲峰镇这样的标准化村卫生室,现有1336个,已覆盖每一个边远村寨。目前,全市拥有在岗乡村医生4653人,贴身守护群众健康。 2019年9月,袁志坤所在的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接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支医任务,要求派技术骨干到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口帮扶。袁志坤踊跃地报名参加了。 从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东莞到偏远的贫困山区昭通,这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卫生健康意识不高,加之昭通气候和经济的原因,许多患者有病拖着直到扛不住才就医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膝关节病症的患者病情更严重也更趋于年轻化,这对袁志坤触动很深。 一些贫困群众常年在崎岖山路上行走,加上山区潮湿阴冷的特殊气候环境,髋膝骨关节病极为常见。为了让更多贫困山区的群众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袁志坤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倾其所有向同事传授新观念、新知识,积极努力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竭力为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五科培养一支技艺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疗队伍,进一步提升外五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袁志坤说:“选择来昭通,我非常对不起东莞的患者和家人,但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更需要我出把力。” 山海情牵,健康同行。袁志坤的无私奉献正是近年来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促进医疗资源共享的最好证明。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一批批优秀的援昭医务人员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乌蒙大地,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指导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为昭通基层医院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昭通市启动了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贫困县(区)全覆盖。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借外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共投入资金1.18亿元,援建贫困村卫生室678个,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要求;同时,练内功加强人才培养,全市派出590名医务人员到东莞、中山进修学习;东莞、中山两市选派293名医疗专家到昭通市贫困县(区)挂职带教,通过“帮管理、传技术、带人才”,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大病不再是不可承受之重 “感谢大病医疗政策,让我们农村人得了大实惠。”49岁的韩清虎,家住鲁甸县梭山镇埂底村。2014年,他在广东打工,诊断出患有尿毒症,由于外地医疗费用较高无法承担,转至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按照基本医疗报销政策,原本20多万元的手术费用,韩清虎个人只承担2万元的自付费用。终末期肾病需要长期做血液透析治疗,以前县级医院不具备医疗条件,韩清虎只能忍受反复穿刺的痛苦。2018年,鲁甸县人民医院引进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韩清虎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做透析,而且通过大病救治保障政策,原每次550元的透析费用,韩清虎个人只需自付17.2元。 医疗卫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5年来,昭通市始终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通过“大喇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参保缴费政策,加大参保扩面力度,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提高到545.22万人,创历史新高,参保率达95%以上。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全覆盖监督检查定点医药机构,2019年以来总共追回医保基金1亿余元,行政处罚58家、罚款407万元,筑牢了基金安全防线。稳步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参保群众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把百姓放在心中、举过头顶,消除城镇和农村居民待遇差距,完善“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统一门诊“慢特病”管理服务和用药范围,提高居民住院分娩待遇;把困难群众摆在突出位置,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取消居民封顶线,尿毒症等重病患者报销比例达90%,低保、特困、孤儿等群体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肝癌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 市医疗保障局局长陈燕介绍,5年来,市医保局坚持围绕中心,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我们深入落实市委“133”工作思路,突出做好“精准”这篇文章,“真金白银”推进医保扶贫,实现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制度全覆盖,2017年以来规范转诊转院的实际报销比例达90%,并率先在全省开展危急重症审核认定、回补金额达1300万元,做到了不让一个贫困人口因病掉队,“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立即响应、迅速行动,及时出台医疗保障特殊支付政策,对确诊和疑似患者,无论参保与否、市内市外,一律实施免费救治,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及时预拨专项救治资金,确保了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及时就医,确保了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面对服务“六稳”“六保”的工作大局,将核定医保缴费基数上下限的依据调整为“全口径”,并按“就低不就高”原则执行省级标准,缴费费率下调1个百分点,减征缓缴医保费用1.3亿元,大幅度减轻缴费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 “十三五”以来,昭通市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痛点问题,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和医院联动改革,努力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永彦介绍,2015年以来,全市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41个,总投资15.96亿元;卫生补短板项目13个,总投资43.12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18亿元,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围绕“常见病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目标,实施医疗机构提质达标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十三五”以来,昭通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调整医院收支结构,破除以药养医、以耗养医的格局,全面取消了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和耗材加成,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由2016年的33.4%下降到2020年的24.8%,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耗材由2016年的34.38%下降到2020年的25%,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面推行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开展医保资金打包付费试点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2016年的30.27%提高到2020年的34.49%,确保了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卫生健康支出不断减少。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基本药物数量由520种增加到685种,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药品中选价格平均降幅52%以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35.23%下降至23.5%,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美好的生活,健康是基础。一条条健康制度的完善,一项项服务能力的提升,一句句流露出骄傲与喜悦的话语,折射出的是“十三五”期间,昭通卫生健康系统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以及健康建设带给市民真真切切的获得感。昭通也因为“健康”拥有了更多的幸福笑脸。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 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