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路的发展,维系昭通人的命运……

 2021-01-08 15: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若把河流、湖泊比作城市的血液,文化底蕴、居民素质比作城市的灵魂,那把交通比作城市经络就再恰当不过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交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交通兴,城市兴。昭通就经历了经络不通的疼痛时期。

梦魇之路

那年,我被一阵“哗哗哗”的雨声惊醒,猛地坐起来,心里愁得打成了结。糟了!这么大的雨,路肯定又断了,我怎么上班呀!

去学校上班必经昭通烟厂的深水井,从双院子到烟厂深水井的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村子里那段全是泥巴铺的路,雨季一到,走路鞋子都拔不出来,摩托车骑在上面打滑,就是开车都只能以几码的速度小心翼翼地龟速前行,1.5公里路可以开30分钟。雨季天,水排不出去,庄稼全被淹了,村民又把路挖断排水,我们只得绕一座凤凰山才能到校。昭通城到马贵闸,晴天开车10多分钟的路,绕了一座凤凰山,硬要个把小时才能到。

有次我骑摩托车上班,就因这高低不平的路摔了一跤,还好虽然浑身摔得青紫,但脸上没有破相。为了不再摔得那么惨,2004年秋,我狠狠心把省吃俭用余下的钱拿去报名学小车驾照。得到驾照后我就开着家里的小奥拓去上班。晴天灰尘满天飞,刚洗的车跑一趟就盖满了灰尘,雨天泥浆糊满车。今天洗了车,明天车又脏了。后来干脆一个星期洗一次,亲戚朋友见了,都在调侃我,一辆新车,硬被我开成了拖拉机。

在马贵闸教书9年,一下雨我就愁,我得了雨天恐惧症。现在离开马贵闸已经第7个年头了,可下雨时那种焦虑还会折磨着我。

今天,我要去马贵闸走走看看,看看那条曾经让我走得伤心的路。

我驱车从双院子经过烟厂深水井到马贵闸,再绕到凤凰山脚,从凤凰山山垭口回城,一路坦途,全是水泥路。路边林立着支撑葡萄架的水泥柱,一片片果园在冬日里仍然欣欣向荣,大白菜包得紧紧的,目之所及还有一畦畦碧绿碧绿的豌豆尖、一排排精神抖擞的小葱、一个个白生生的高桩萝卜。这是之前我在这里工作9年从来没有闲工夫欣赏的美景。记得有次回家,母亲问我:”马贵闸的包谷给有桌子高了?”我说哪有精力看,那个路烂得要命,要集中注意力开车,哪还有闲心看地里长了什么。七年的时间,变化真大呀!这种欣欣向荣、鲜活的感觉都是平坦的路带来的。

求学之路

从马贵闸进城工作前有次同学小聚,说起上班不易,路难走,我就开始倒苦水。听完我的一番倾诉后,大兴同学笑了:“你这好歹还能开车去上班。想当年,不管是在鲁甸读初中,还是在昭通读师范,我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全是走路。”

“每次早上5点出门时天还黑,背上几个煮熟的洋芋、包谷,或者背两个米粑粑、包谷粑粑。每走一次都要10多个小时才能到。那时没有矿泉水,也没有钱买得起矿泉水,渴了,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喝生井水。从老家甘田村走到梭山街上有20公里,都是小路,路面不稳,天又黑,有时踩到一个石头跟着滚下去了,膝盖经常摔得流血,钻心地疼。那时梭山街上也没有通公路,走完20公里山路,还要接着走43公里的山路才到水磨街上。运气好点的话可以搭到顺风车,运气不好就接着从水磨走5公里到龙树,再从龙树走到阿鲁伯梁子,继续走到苏家院,然后到乐居,到葡萄井,到昭通城。从龙树到昭通还有50多公里。一个学期再想家也只能放假才回家。生活费全是父母苦点钱从邮局汇来。”

听大兴这么说,我有点羞愧自己的抱怨。生活在西凉山一带的人,求学是多么不容易。

2013年冬,大兴老家鲁甸梭山甘田通公路了,我和小燕一起坐大兴的车到他的老家。我们吃了中午饭出发,到水磨才走了一半的路,漫山遍野的冰凌树挂装点着群山,银装素裹,蔚为壮观。到甘田村时,天早已黑定。那次行程,我至今记忆犹新,什么叫大山深处,那印象已烙在我的脑海里了。

2017年9月28日,G356线昭阳区烟堆山至鲁甸新街公路(简称大山包一级公路)于中午1时38分正式开通。至此,去大山包看鸡公山、赏黑颈鹤更便捷了。即便你下午3时30分开车去,看完黑颈鹤下午6时回来,时间也是够的。

探亲之路

路不仅拦住了人们赏美景、吃美食的脚步,还拖住了经济发展的后腿,更挡住了探亲的脚步。

1986年冬,奶奶病重,远在昆明的二孃挂娘心切,丢下还在读小学的两个表哥晚上8时坐火车,半夜到六盘水。二孃不坐汽车走老“213”线直达昭通,是因为如果走“213”线,要3天才能到达。

1989年农历五月初二,父亲因病去世,时年不足50岁。远在昆明的二孃和在曲靖的大孃尽管为她们唯一的哥哥哭得伤心欲绝、天昏地暗,但因道路阻隔,也无法回来奔丧。1995年6月,奶奶过世,还是因为路,大孃二孃无法赶来治丧。这路呀!让人痛心的路,连看亲人最后一眼,送她最后一程都办不到。

其实, “213”国道也曾为昭通人民立下汗马功劳。它前前后后修修停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改变了昭通不通公路的历史。

“213”国道是民国18年(1929年)2月由云南省公路总局规划的云南出川的重要通道,北起甘肃兰州,经四川入云南,南至西双版纳的景洪。在昭通境内,经鲁甸、昭阳、大关、盐津、水富进入四川。乌蒙山位于云贵高原,连绵不绝,在险峰峻岭间修筑公路,实属不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很多路段必须从悬崖绝壁上穿凿而过。在修筑这条公路的过程中,沿途民工死伤无数,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令后人为之叹惋。当时由于资金等诸多原因,“213”线会泽至昭通段改为县道。

民国30年,工程继续推进,嵩明至会泽段路面开始铺设,昭通至鲁甸段已完成土路建设。第二年,又恢复会泽至昭通路段为主干道。

民国37年,省政府再次拨款15.6亿元铺筑会泽到昭通段,完善了桥涵建设,使这条几近难产的公路,终于在民国38年1月26日全线贯通,昭通从此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

当时修通的仅是一条等级较低的毛路。雨天塌方、堵车、翻车时有发生,有时道路一断就是十天半月,为了进一步改善路面状况,1952年,政府发动沿线民工改善修复嵩明到昭通的公路,终于实现了晴雨天都能通车的目标。

1958年,昭通到大关的公路开始修建,到1959年6月,昆明至四川宜宾的公路全线贯通。自此,终于打通了云南出川的通道。云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昭通,乃至云南历史上最值得记录的一笔。

2007年初,昭通遭遇凌冻天气,封路整整一周后才放行,车堵成了四五十公里的长龙。那年我正在昆明读书,因为这场大雪封路,买不到汽车票,买不到火车票。为了能赶回家过年,狠狠心,咬咬牙,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机票飞回昭通。

2008年初,“213”国道昆明至水富段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昭通人为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奔走相告。

2015年12月26日上午,昭麻高速公路举行通车仪式。昭通的崇山峻岭间飘起了一条玉带似的一级高速公路。这标志着贯穿云南的南北大通道实现全程高速。

自此,二孃他们回昭通已不再是山遥路远。

文明之路

说起“五尺道”,我似乎又听到了那古道上的阵阵马蹄声,看到了一个个挑夫挑着重担在山腰上吃力行走的身影。

隔壁的张大爷用他一米八的精瘦身躯为生意人挑货,在“五尺道”上走了18年,硬是用他的双肩支撑起一个家。他帮人挑货,除了挣钱来养活一家人,还把七个儿子全供到当时的县一中上学(现在的昭通市第一中学)。他每年从昭通到宜宾走“五尺道”12个来回,每月走一个来回,每回从昭通帮人挑货下宜宾,然后又从宜宾帮人挑货回昭通。每次要挑上15双草鞋才够穿个来回。为了多挣点脚力钱,他最轻的一挑货有90公斤,通常挑的担子都有100公斤左右。

几千年前,在乌蒙群山中有个雄奇险峻的“石门关”(现叫豆沙关),建在悬崖峭壁间,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来,是李冰用积薪烧岩的办法,凿开了石门关的悬崖峭壁,打开了昭通通往中原的门户。那是祖先们在陡峭的崖壁上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的古栈道。昭通与中原文明的交流因它而打开,称它为文明之道一点不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一个名叫常頞的将军入蜀,在李冰初筑驿道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宽改修,将此道北接咸阳,南连蜀滇,并将道路从昭通向南延伸至曲靖,全长2000多里。道路宽仅五尺,史称“五尺道”。隋唐时,曾对五尺道作扩修(汉代称“南夷道”)。

“五尺道”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昭通正处在“五尺道”的枢纽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通达之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上的铁路、高速公路像一张网在全国铺展开。最遗憾的是没有一条铁路经过昭通,没有一条高速公路经过昭通。这座民国时期繁华的“小昆明”很长一段时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后,昭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

2001年9月19日上午10时5分,内昆铁路全线铺通,昭通人沸腾了。昭通各界数千名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共同欢庆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2002年5月12日上午9时45分,28016次列车缓缓驶出贵州六盘水车站,随着一声汽笛划破长空,内昆铁路终于全线运营。

内昆铁路开通,沉寂了多年的昭通再次被外界知晓;昭通机场复航为昭通的发展又助了一臂神力。到目前为止,昭通已开通直飞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成都、昆明、杭州、西双版纳、丽江等城市的往返航班。

2019年底,成贵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昭通连上了“高铁网”。渝昆高铁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建成后,昭通的城际经络将彻底疏通。

当天上、地上、水里、陆地都建成畅通无阻的交通线时,昭通的腾飞,指日可待。

(昭通日报社通讯员 彭国琼/文 马志明/图)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刘静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刘静涛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