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9-11 10:4435年,他想得最多的事,是不能耽搁学生;35年,他始终坚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孩子、教好每一个孩子;35年,他感到当老师是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35年的时间扎根深山,诠释着一位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他是巧家县小河镇新田小学校长张兴亮。日前,笔者走进小河镇新田小学采访了这位在教师岗位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
坚守乡村
1985年3月,高中毕业的张兴亮得知家乡学校在招聘代课教师,但他因左手残疾,怕会对教学有影响而不敢报名,在当地领导的关心鼓励下,21岁的张兴亮成为了新田小学的代课教师。后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于1989在昭通地区师范学校进修后转为正式教师。
“初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想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当好这个教师,让家乡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他们的命运。”当初的这句话成为他从教的誓言,他一干就是35年。35年的时间里,担任过35年的任课教师、13年的班主任、22年的校长。
张兴亮说,虽然很累,但过得很充实。
新田小学当时不通电、不通水也不通公路,教室和教师宿舍就是几间简陋的瓦房,一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操场也没有硬化,风吹过,黄沙四起,漫天飞舞,下雨则满地泥泞,有时连教室都没有落脚的地方。山区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室简陋,经费有限,张兴亮就带着老师将自家的瓦片背来学校修补漏雨的屋顶,带着老师动手维修已损坏的课桌椅。
在这艰苦的环境里,张兴亮选择了坚守从教。
爱的浇灌
在学校里,张兴亮勇挑重担,常常一个人包班,既教语文又教数学。他常常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交流。课后,他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
“在学生管理上,我始终坚信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不能让一名学生掉队,只要对问题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就没有问题。”张兴亮说,“由于是农村小学,班上有多名留守儿童,他们思想消极,学习成绩差,生活艰苦。”对这样的学生他总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及时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感到了家长一样的温暖,让这些孩子在性格、学习等方面得到逐渐改善。
新田小学老师胡传荧说:“张老师真的是以校为家,早晨最早一个就是他来开校门,晚上他把住校的学生安抚好之后最后一个关校门离开,假期天他也经常在学校里,管理学校的花花草草和打扫学校的卫生。他对学生也特别关心,许多同学在学校生病了都是他带去治疗,家长给他医药费他也没要,这样的事很多。”
杨秀婷是新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家里比较困难,冬天没有添置棉衣,张兴亮看到她穿得单薄,便给她买来了新的棉衣。“还有一次,张老师早上到班级里检查,看到我的钢笔刮本子,下午就给我买了新的钢笔,张老师真的很关心我。”杨秀婷感动地说道。
在张兴亮的呵护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了大山。
点亮希望
“小河镇新田小学在张兴亮校长的带领下管理规范,从一到六年级的每一门学科,都在我们辖区名列前茅,他带领的新田小学在我们村级完小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小河镇中心学校校长兰从刚说,“他已是56岁的人了,每天都窝在学校里,既要照顾学生的学习,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
张兴亮笑着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
在张兴亮的眼里,坚守家乡教学点是他的责任。
“张老师就像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他除了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还教我们为人处世。他一直都在跟我们说,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罗龙兵曾是张兴亮的学生,现在在小河镇中心学校教书。他告诉笔者,大学毕业以后,他也牢牢记住了张老师当初的话,选择回到了乡村任教,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家乡孩子的命运。
35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大山,到外面去学习和工作,去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
35年,张兴亮老师坚守深山,点亮家乡的希望之光。
(通讯员 徐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