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01-08 11:06△都市时报2020年1月8日A1版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调研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今已过去快5年的时间,乌蒙大地昭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12月18日,全国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新区搬迁工作正式启动,首批1000户易地搬迁群众搬进新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有上万名易迁群众搬入靖安新区。按照搬家计划,今年春节前,来自昭通市昭阳区、大关县、永善县、彝良县、盐津县、镇雄县等6县(区)的9256户40549名山区群众,将陆续搬迁到靖安新区,过上幸福的生活。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习总书记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中发出号召:“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任务十分艰巨。
昭通集革命老区、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散杂居民族地区、生态脆弱敏感地区为一体,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和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
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
年末岁尾,新年伊始,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靖安新区,见证并记录全国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易迁群众的第一个新年,讲述“中国脱贫故事”。
△都市时报相关版面
“挪穷窝”离开乌蒙大山,大搬迁走进致富新城。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脱贫攻坚中,住新房、迎新年,开启崭新生活,融入城市,实现了村民变市民的历史性跨越。
彭发德的结婚照和新生活
△易地搬迁户彭发德把结婚照摆在了新家的电视柜上(刘光华 摄)
彭发德老家的房子是土坯房,低矮破旧。彭发德打开木门上的锁,借助一根木棍把塌了一边的门撬开,身高不到1.7米的他弯腰进了大门,咕噜了一句:“不低头弯腰,脑袋要碰门框。”
彭发德从被烟火熏燎得漆黑的墙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了他和妻子的结婚照,装在相框里的结婚照上有“幸福一生”4个字。彭发德说:“搬进了靖安新区,我和媳妇、我们全家人,幸福一生的日子算是开了头。”
这天,是2019年12月30日。
千疮百孔土坯房
△彭发德向邻居讲述新家(刘光华 摄)
彭发德今年48岁,原来是昭通昭阳区靖安镇龙潭村委会大火地13社的农民,2019年12月18日,彭发德一家五口搬迁到靖安新区惠民社区15栋2单元的新房,从“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
2019年12月30日下午3点多,彭发德从靖安新区搭车,来到云雾缭绕的村里,专门到老家来拿这张结婚照。这是彭发德和妻子的唯一的一张结婚照,是6年前在镇上赶街时拍的。他说:“要在新家过第一个新年了,一定要把这张结婚照摆到新房子里。” 彭发德的老家距离靖安新区约18公里,一路上20多个弯道,大部分都是石头路和土路。汽车在路上蹦蹦跳跳,人在车里摇摇晃晃,彭发德多次提醒驾驶员:“前面那个坡要换个挡,不然,车会熄火。”这条山路不通客车,村里人平时上山下山全靠脚走。
彭发德的老房子,土墙千疮百孔,屋顶上盖着灰色的石棉瓦,石棉瓦漏雨,堂屋的房顶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塑料布。堂屋里有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墙角堆着一堆洋芋,屋里弥散着一股霉味。堂屋也是厨房,墙上挂着铁锅、筷子兜,地上摆着水桶、炉子。堂屋的左边,是住人的房间,房里仅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地上堆满了玉米,衣物随意堆在玉米上。屋外,地上挖个坑,坑上搭块木板,一块篷布、几根木头就搭成了厕所。
彭发德拿着结婚照,锁上老家的木门,说:“再也不回来了。”
动员邻居快搬迁
在村口,彭发德遇到了即将搬迁到靖安新区的邻居肖开金。肖开金把彭发德拉进屋里,要他说说城里的新家是啥样。
肖开金的房子是茅草房,屋里只有一个柜子、一张床、一张烂沙发、几个锅碗瓢盆。地上有个地火炉,墙角堆满木柴。屋里的物品老而旧,呈现出灰黑的色调。家里唯一一样新东西,是一块刚从村公所领来的菜板。
肖开金的妻子文友凤往地火炉里加了根木柴,端来前一天没吃完的酸菜红豆汤,放在地火炉上加热,烟气熏得她直咳嗽。说起搬迁,文友凤凑了过来,拿着自己的新区选房确认书给彭发德看:“你看我家在哪里,离你家远不远?”
文友凤穿了一件黑色棉衣,肩上、腰上的缝线裂开了几处,用粗粗的线密密缝补着,缝补的线是绿色的,很显眼。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就这一件冬衣,穿着它进城怪不好意思的。”她又拿出一件丈夫的棉衣,衣领上破了几个洞,露出了白色的棉絮。她提着棉衣问:“这种衣服还要不要带进城?”彭发德摆摆手:“不要啦,住新家就要有新样子,进城后苦钱买新的。”
正在用牛粪抹墙的村民肖开福也来肖开金家串门子,他们围着彭发德,听他讲新家的好处。“新家都是高楼大厦,有电梯、有马桶、有厨房,门口就有超市,买什么都很方便……”说起新家,彭发德眉飞色舞,为邻居们勾勒出幸福新生活的美好图景。肖开福边听边搓着手上的牛粪,彭发德说:“肖老哥,进城后手上的脏东西不能搓,要立马去卫生间洗。”大家大声笑了起来,惊得蹲在地火炉边烤火的一只猫“嗖”地跑出了门。
过几天,肖开金、肖开福都要搬到靖安新区的新家。
喜庆新家过新年
2019年12月31日中午,彭发德把结婚照摆在了靖安新区新家的电视柜上,结婚照的旁边,是一盆鲜艳的塑料花。他用抹布把相框抹了又抹,结婚照上“幸福一生”的字越发清晰了。
彭发德三室一厅一厨二卫的新家,宽敞明亮,米黄色的落地窗帘上洒满阳光,透出家的温馨氛围。客厅和卧室里,沙发、茶几、液晶电视、电视柜、床等家具一应俱全,新崭崭的;厨房里,电饭煲、电磁炉、米面粮油置办得妥妥当当;卫生间里,安装有马桶、淋浴花洒、洗漱台。
新家的客厅茶几上,摆了个玻璃烟灰缸,彭发德小心翼翼往里面抖烟灰。妻子钟国巧用上了一套护肤品,是大女儿送给她的。家门口,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和福字……彭发德说:“新生活就要有新样子。”
今年的这个新年,还有让彭发德高兴的事——原来住在昭通市永善县黄华镇青岗村5社的表哥刘富雄,也搬迁到了靖安新区惠民社区14栋。3年前,刘富雄到彭发德家过春节,爬高上低走山路,一路颠簸坐客车,要花5个多小时。如今,相隔150多公里的表兄弟,成了近在咫尺的邻居。
彭发德和刘富雄商量好了,今年春节,两家人在彭发德家一起吃团圆饭,人多热闹。元旦的晚上,两家人在一起商量年夜饭的菜单,鸡、鱼、酥肉、烧白、粉蒸肉……彭发德的小儿子彭万朋提醒:“还有糖果和饮料别忘了哦。”
彭发德和刘富雄还商量了一件事,争取春节前找到工作,领工资过日子,或者就合伙做点小生意。
△都市时报相关版面
范天忠“劫后余生”过上好日子
△范天忠的新家(梁圆琪 摄)
21年了,每逢过年,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乡金瓜村村民范天忠都会想起那年春节前“差点丢命的惊险事”。今年特别不一样,搬到靖安新区准备过大年的范天忠说起这件事,更是感慨,他说:“幸好当时留了一条命,不然,就过不上现在这样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好日子了。”
买年货 马车翻到水沟里
△范天忠和孙子在老房子(熊少宇 摄)
1999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上午,范天忠驾着马车,去8公里以外的青岗岭乡街购买年货。
山路崎岖、道路结冰、寒风刺骨,一不留神,马车翻到了旁边的水沟里,范天忠的头磕碰在坚硬的石头上,晕厥了过去。过了10多分钟,路过的村民发现了他。
家人得到消息赶到时,范天忠昏迷不醒。妻子和弟弟卸下车架,把范天忠驮在马背上。弟弟扶着人,妻子牵着马,在山路上走了3个多小时,又坐了2个多小时的客车,终于来到了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过医院3天抢救,范天忠身体机能才逐渐恢复了正常。当时,诊治医生告诉家人,如果再晚到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
2016年以前,范天忠家里种植洋芋、玉米、荞麦等农作物,收成不好并且没有销路,每年仅有1000余元的收入。2016年后,范天忠种了5亩苹果,每年能有1万余元的收入,日子虽然好过了一些,但仍然没有条件解决住房问题。范天忠和妻子付阳礼带着两个儿子,在53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住了20多年。因家里只有一个房间,大儿子范开用和小儿子范开行成家后,便到昭阳区打工,租房生活,一家人离多聚少。
提及过去的生活,范天忠皱起眉头说:“大山深处住房简陋,老百姓不仅日子苦,而且生活环境恶劣,经常发生意外,稍不注意就可能把命丢了。”
“挪穷窝” 全家齐心奔小康
2019年12月18日,范天忠一家搬进了靖安新区惠民社区,100平方米的新房有三室一厅,屋内家电齐全、窗明几净,户型好,采光佳。
谈起新房的好处,范天忠有说不完的话,特别是靖安新区便利的交通,更是让范天忠感慨。他说:“下了高速公路,就是靖安新区,大卡车都能开到新家门口,进城办事做生意,不怕路难走,再不用担惊受怕了。”
范天忠介绍,春节过后,他将到靖安新区的社区服务站工作,每月可领到1500元工资。小儿子和儿媳也打算搬到靖安新区和父母一起居住,去靖安新区就业服务中心寻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在新区租个铺面开一家小吃店,陪伴父母安度晚年。
新家宽敞了,今年春节,范天忠6个兄弟姐妹,都要到他的新家过年,大家整整齐齐、欢天喜地过一个红火喜庆的春节,把在新家过的第一个春节,作为彻底告别“穷窝窝”、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开始。
49岁的范天忠说,以后要像城里人一样过日子,每个星期约着老伴去量一下血压,早上起来不再闲着发呆晒太阳,要在小区做一些晨练活动,然后去上班。他说:“我们要健健康康的,全家人一起奔小康。”
△都市时报相关版面
让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易地搬迁的最终目的。靖安新区易迁群众中有22861名劳动力,近年来,针对易迁群众的就业安置工作提前展开,目前已有16619人实现了就业。对未就业的易迁群众,将通过工业园区、扶贫车间、蔬菜基地、劳务输出等多渠道提供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母女俩蔬菜大棚里成工友
△在蔬菜基地上班的易迁群众(刘光华 摄)
18岁的唐首巧做梦都没想到,能和38岁的妈妈罗朝会一起上班。
在距离靖安新区5公里左右的“昭通江厦吉之汇蔬菜基地”蔬菜大棚里,罗朝会用小铁锹在松软的地里刨出一个坑,唐首巧跟在母亲身后,迅速往坑里放一株菜苗,再用双手把土坑拢平,固定住菜苗。
2019年12月18日,罗朝会母女俩从大关县上高桥乡大寨村搬迁入住靖安新区惠民社区。搬进新区第5天,母女俩就一起在蔬菜大棚里上班,成了工友,领工资吃饭,在播种蔬菜的同时,一起“播种”未来的生活。
易地搬迁 圆了女儿亲情梦
白色的大棚撑起一个个独立温室,罗朝会母女俩的面前,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菜苗。此情此景,让罗朝会想起10年前带女儿种地的情景,她问女儿:“你还记得小时候,我是怎么教你点玉米的吗?”唐首巧会心一笑:“记得,跟现在栽菜苗一样。”
2018年6月,唐首巧初中毕业,为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跟着村里人一起到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一家电子厂上班,成了一名电子配件组装工人。唐首巧每天工作11个小时,全程站着,平均每月工资2100元左右。由于工资按件计算,唐首巧为了多挣十几元,经常加班到深夜。
这是唐首巧第一次离开家,她常常想家,想妈妈。从常州到昭通,单程车费上千元,回一趟家,车费就顶唐首巧一个月的工资,她舍不得花钱。2019年春节,除夕之夜,唐首巧和妈妈用手机视频通话,相隔千里的母女,在一部手机里过了年。挂断视频后,唐首巧许了个新年愿望:要是能和妈妈天天在一起就好了。
易地扶贫搬迁,让唐首巧梦想成真了。2019年10月,唐首巧接到妈妈的电话:“我们家要搬到昭通的靖安新区,进城住楼房了。小组长说,我们在新区可以上班当工人,你回家吧。”唐首巧立即辞去电子厂的工作,回家了。
母女俩一起上班的日子,温馨快乐。由于长时间弯腰挖土,罗朝会的腰腿经常酸疼,只要听到妈妈喊一声“哎哟”,唐首巧立马放下手中的菜苗,给妈妈捶背捏腿。唐首巧大大咧咧,脸上出汗了,沾着泥土的手往脸上一抹,成了个“大花猫”,罗朝会兜里总是装着纸巾,给女儿擦脸用。
告别坡地 学习种菜新方法
罗朝会身体健壮,皮肤黝黑,四肢粗壮有力,手上皮肤有些粗糙,掌心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染了些泥土的颜色。看得出,这双手常握锄头、刨泥巴。
罗朝会种了一辈子的地,但种植时鲜蔬菜,她却是个生手。
罗朝会的老家上高桥乡属于高寒山区,土地均是贫瘠的坡地,只能种植洋芋、玉米、荞子等耐寒农作物。罗朝会说不清自家土地的面积,也没算过一年的产量,她说:“收的玉米、洋芋就够一家七口人一年的口粮,能剩下一点喂几只鸡。”
罗朝会在老家种地时,沿用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方法,春种秋收,靠天吃饭。到了蔬菜大棚基地后,罗朝会开了眼界,苔菜、荠菜、油菜……许多蔬菜见所未见;反季栽培、软化栽培、促进栽培……各种种植方式闻所未闻。来到蔬菜大棚基地第一天,基地安排了师傅对新工人进行培训,讲解了育苗、栽种、浇灌等方法,罗朝会听得格外认真。
目前,罗朝会和唐首巧做的是最基础的栽种工作,每人每天工资70元,每天工作8小时,基地提供免费午餐,并有专车接送。罗朝会说:“在基地上班,有专业的种植人员对我们进行培训,等我学会种植技术,工资会越来越高。收入有了保障,心里踏实,我想长久地干下去。”
颠沛矿工要过“安稳好日子”
△魏永国(中)在蔬菜基地上班(杨丽菊 摄)
48岁的易迁群众魏永国,同样在“昭通江厦吉之汇蔬菜基地”当上了工人。搬到靖安新区前,魏永国曾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到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矿山打工,经历过矿难,见证过生死。
2019年12月18日,魏永国与母亲从永善县大兴镇核桃村搬到了靖安新区。他们家有五口人,大儿子在昭阳区旧圃镇安了家,二女儿在昭阳区上技校,妻子在老家照顾上初中的小儿子,孩子放寒假后,他们也将搬到靖安新区。
说起老家的山高路远,魏永国深有感触。路难走,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买了新车,只能开到半路停下,走路回家;上学难,学校在山下,孩子上学要顺着崎岖的山路步行3个小时,回家爬坡,差不多要走5个小时;看病难,去年,魏永国的父亲生病后因为找不到车,得不到及时救治,直到去世都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他说:“现在搬到靖安新区,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说起自己原来在矿山打工的经历,魏永国心有余悸。5年前的一次矿山事故中,魏永国从矿洞里拖出了两个工友,送到医院没有抢救过来,离开了人世。魏永国的妹夫也在矿山打工,因为矿难成了植物人。魏永国说,在矿山上班收入高一些,但风险很大,还容易感染矽肺病。如果遇到矿山老板拖欠工资,或发生事故卷款跑路,那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辛劳就白费了。
让魏永国揪心的是,母亲已经78岁了,并且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但自己常年在千里之外打工,根本尽不了孝道。
2019年12月23日,在靖安新区创业就业工作站的介绍下,魏永国到“昭通江厦吉之汇蔬菜基地”上班,每天有70元的收入。孝顺的魏永国,每天早上上班前,都要先把母亲的饭做好、菜炒好,放在锅里温着,才出家门。
魏永国说,他现在在蔬菜基地上班,主要是为了就近照顾老人,等家人都搬到靖安新区,如果妻子能在蔬菜基地上班,能够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他就在昭通重新找一份工作,理想收入是每月3000元左右。他说:“我再也不会去矿山打工了,太危险。现在有了漂亮的新家,成了城里人,好日子有盼头了。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孝敬好老人,带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忙碌而幸福的易迁群众
△扶贫车间解决了大量易迁群众就业问题(刘光华 摄)
2019年12月31日下午,下班后的刘正堂,帮妻子上班所在的家具店送完家具刚回到家里,电话响了,离靖安新区不远的蔬菜基地需要50名工人。他立马通过电话联系,确定了第二天到蔬菜基地上班的易迁群众名单。
今年38岁的刘正堂,原是昭通市彝良县钟鸣镇麻窝村民委员会两红岩村民小组的村民,2019年12月18日,刘正堂一家搬进了靖安新区的新家。
刘正堂兄弟姐妹7人,自己排行老三,两个妹妹出嫁后,家里还有老少二十口人。家里经历了40年风雨的老房子,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屋顶瓦片透着光,外墙的水泥掉了一半,不仅简陋危险,而且根本不够一家人居住。
为了生计,刘正堂兄弟5人都外出打工,大哥辗转福建等地打工后,回到昭通和二哥一起蹬三轮,四弟疾病缠身生活困难,五弟外出打工,在贵州铜仁当了上门女婿,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现在也搬迁住进了新房。
每年春节,一家人回到老家没地方住,兄弟几人只能轮流回去陪父母过年,已经10多年没有在一起过团圆年了。刘正堂还记得,他和妻子结婚时,因为他家条件太差,岳父不太乐意,至今都没有去过他家。
在扶贫挂包干部的推荐下,刘正堂到靖安新区就业创业扶贫工作站提供的公益岗位上班,为易迁群众的创业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每月工资1500元。刘正堂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对工作充满了热情。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事,刘正堂不讲任何条件,为易迁群众的就业忙碌着,特别是接到有企业需要工人的用工电话,他就高兴和兴奋,易迁群众又有就业的机会了。他说:“我自己也是易迁群众,知道就业对新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服务,新搬来的易迁群众能找到一份工作,安安稳稳生活,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忙碌一天的刘正堂下班回到家里,和母亲、妻子吃完饭,抱着7个月大的小女儿在沙发上玩耍,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刘正堂的二哥一家,也从老家搬迁到了靖安新区。哥俩打算,找时间把一家人聚起来,吃顿团圆饭。春节后,刘正堂还要邀请岳父到新家住上几天,尽尽做女婿的孝心。
△都市时报相关版面
靖安新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洪家营村,规划用地2177亩,总建筑面积98.2万平方米,绿地率30%,总投资43.61亿元,建设安置房149栋9256套,计划安置来自昭阳区、大关县、永善县、彝良县、盐津县、镇雄县等6县(区)搬迁群众9256户40549人。
乌蒙大地 一座新城的崛起
△乌蒙大山深处崛起靖安新城(刘光华 摄)
磅礴乌蒙起高楼,开山辟地建新城。
从昭通市主城区昭阳区沿渝昆高速公路往北28公里,便是昭通靖安收费站。出了靖安收费站,一块印有习近平总书记大幅画像的红色宣传牌屹立在路旁,宣传牌上写着大大的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路的一边,一块蓝色指示牌标明“靖安新区由此去”,顺着箭头指向望去,乌蒙群山中,一栋栋崭新的米黄色高楼拔地而起。距离蓝色指示牌1公里左右,一座新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里,就是靖安新区。
一年时间 新建9个集镇2座中等县城
2019年12月31日下午4点多,阳光从窗外晒进屋里,冬日的新家暖暖的。66岁的李贤珍杵着一双拐杖,慢慢挪到窗边,看着窗外的绿树、高楼、奔跑的孩子,笑了。
2019年12月23日,李贤珍一家从昭通市大关县玉碗镇老街村委会沙木林8社,搬迁到了靖安新区惠民社区,这是李贤珍三年来第一次走出村子。2016年7月,李贤珍从村里去镇上买药,下过雨的土路一片泥泞,李贤珍脚下一滑,摔倒在地。由于交通不方便,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李贤珍落下了残疾。李贤珍说:“新家就是好,路平树多房子新,白天有阳光,晚上有路灯,和县城一模一样。”
一年前,被人们称为“新城”的靖安新区,还是一片田地。
在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中,昭通市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探索“中心城区安置、县城安置、保障房安置、中心集镇安置”四种模式,因地制宜新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3个,中心城区和县城安置占比达91%。2019年昭通市安置贫困群众5.24万户23.06万人。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8个、跨县安置人数达7.69万人,相当于一年时间新建了9个集镇、2座中等县城。
至2019年底,23个安置区已建成21个,靖安、卯家湾2个大型跨县区安置区已具备搬迁入住条件,正在按照节点目标分期分批组织移交并启动搬家,春节前可完成入住,教育卫生等综合配套可按计划完成。
2019年12月18日以来,搬迁到靖安新区的易迁群众已达2000户10106人,3531户14192人搬到了卯家湾新区。截至12月25日,23个安置区已平稳有序搬迁建档立卡群众26742户116812人,其余70627人已完成分房,正在组织搬家入住。
就业岗位 让易迁群众“稳得住富起来”
△易迁群众搬入靖安新区(刘光华 摄)
2019年12月18日,靖安新区迎来首批易迁群众。第二天,就有易迁群众到新区附近的“昭通江厦吉之汇蔬菜基地”上班。
至今,基地已经为500余人(次)的靖安新区易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天,基地都安排专车接送易迁群众上下班,并为他们免费提供午餐,仅此项投入,平均每人每天为150元。
“昭通江厦吉之汇蔬菜基地”于2019年8月投入生产,共有4000余亩土地,第一期建设有2608个蔬菜大棚,第二期将启动1000余个大棚建设和生产,每年为10万人次提供就业。基地负责人周银明介绍,基地随时随地免费提供对易迁群众种植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蔬菜种植中的光照、气温、水源、肥料、病虫害预防等知识,还有蔬菜的采收、包装等,尽力让愿意到基地打工的易迁群众尽快掌握就业本领,争取做到“培训一个人,成功一个家,致富一片,带动一方”。
这个蔬菜基地仅仅是靖安新区易迁群众实现就业的一个缩影。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为保障靖安新区易迁群众充分就业,靖安新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设了马铃薯、胡萝卜、蔬菜产业基地,整合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通过海升胡萝卜基地、恒大蔬菜大棚、靖安西魁马铃薯种薯基地等,开发岗位1200个。同时,还开发了生态护林员岗位1000个,保洁绿化、治安联防、楼栋长等公共服务岗位702个,家政、餐饮等服务岗位313个,建筑及其他行业岗位275个,扶持创业带动就业100人。
在现有基础上,靖安新区还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涉农、电子产品加工、家具生产销售等企业,着力拓展岗位。
目前,靖安新区已经引入人力资源市场进驻,进一步推进易迁群众的劳务输出工作,并且在缴纳保证金、最低薪酬保证、转岗务工补贴、车费代缴补贴、意外伤亡保险等方面,通过协议签订,充分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在劳务输出中,通过培训,让就业扶贫信息员成为靖安新区的劳务经纪人,成立劳务队,充分带动易迁群众实现就业。
截至2019年12月25日,昭通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61万人,已实现就业84.13万人,就业率83.62%;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3.34万人,实现就业11.9万人,就业率89.21%。
“一站式”精细服务 提升易迁群众生活质量
2019年12月30日下午,准备搬迁到靖安新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斜文村村民宋春一家,领取到新房钥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小儿子一起到靖安新区管委会,在新区的规划建设沙盘上,寻找新区的学校位置。
宋春夫妻俩原来在浙江的工厂打工,两人每月总收入能达到上万元,他们家的两个孩子,分别是初三和小学二年级学生。夫妻俩为两个孩子的“上学难”问题一直苦恼。当他们了解到2020年春季,靖安新区新建的中小学就能建成开学后,松了口气:“这下可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了。”
就医就学是否方便,是很多易迁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为保障易迁群众就医就学,靖安新区规划建设1所中学、2所小学和4所幼儿园,同时规划建设1个二级综合医院、6个社区卫生室。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入新区后“较满意”,并且能“持续和谐发展”,昭通市明确提出,各级各部门要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站式”“保姆式”精细服务,切实加强易地搬迁安置区人居环境建设、配套设施和精细化服务,全力以赴提升易迁群众的生活质量。
靖安新区共有149栋9256套房屋,服务和管理的难度都比较大。为此,靖安新区将以片区、楼栋为单位,成立6个社区服务站,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片区—楼栋—群众”四级联动的服务和管理网格模式。此外,靖安新区还将成立6个社区党总支,以及临时妇工委、团工委、工会工作委员会,建设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儿童服务中心和心理疏导工作站,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伍,配套建设为民服务大厅、多功能厅、党员活动室、居民议事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办公室、档案室等,切切实实为易迁群众提供服务。
在文化建设方面,靖安新区将建设历史文化民俗展示馆、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活动,丰富易迁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城乡一体的文化氛围,帮助易迁群众尽快转变观念,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昭通市在全市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建学校44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3个、群众活动场所26个、派出所3个和警务室27个、社区服务中心34个、“一水两污”项目48个。
来源: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刘光华 曾永会 杨丽菊 梁圆琪 熊少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