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19-10-24 10:18这里是改革的潮头,这里是发展的热土;这里是将军的故里,这里是英雄的桑梓,这里是天麻的故乡……这里就是彝良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彝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交通四通八达,出行更加方便;城市建设生态宜居,亮丽如画;经济逐年增长,势头正好;卫生保障有力,贴近民生;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脱贫攻坚,有力推进;天麻产业,协会统筹,科学引领。70年来,彝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的经济社会已经彻底改变。
交通建设:四通八达不是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仅69公里。居住在高山峡谷中的群众,出行极为困难。人背马驮,是当时群众最基本的运输方式。
彝昭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彝良境内第一条公路。1958年,为修筑彝昭公路,彝良县投入民工6000余人,投工日52.9万个,投资35.54万元,仅仅两个月,全线路基开挖完成。同年10月1日,当时中共昭通地委会的吉普车试线抵达县城。
说起当年通车时的盛况,居住在洛泽河镇龙潭村83岁老人黎文江喜形于色,因第一次看到吉普车,他惊喜不已。他说,通车那天,沿线群众争先恐后来到公路边观看通车,人山人海,一片沸腾。
为搞好交通运输建设,历年来,彝良县委、县政府强化组织领导,一条条公路陆续修筑建成,初步形成了内通昭阳、大关、镇雄、威信等11县(市、区),外接四川和贵州的交通运输格局。
截至2019年5月底,全县实际拥有公路里程为6891.443公里,有国道171.7公里、省道226.937公里、县道305.216公里、乡道743.881公里、村道5443.70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83.474公里,四级公路1215.274公里,等外公路5593公里。
不仅公路,铁路也贯通彝良境内。2001年,内昆铁路建成通车,一条中国西南老、少、边、穷地区的铁路干线和扶贫线在彝良的高山峡谷间横空出世。
而今,宜昭高速正在有序推进,渝昆高铁前期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展开。不久的将来,彝良的交通运输会更加发达,群众出行会更加便利。
经济发展:持续发展呈跨越
曾几何时,这里发展基础极其薄弱。
新中国成立之初,彝良全县生产总值983万元,人口20万人,人均GDP仅52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6万元,基本未形成固定资产投资。
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而为,经济社会实现了质的飞跃。截至2018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9.6亿元,人口63万,人均GDP近1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1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5223元、8816元。与此同时,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社社通公路的目标,二级公路、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高铁即将启动建设。
城镇建设:生态宜居美如画
彝良县城,三水绕城,四山环抱,革命先烈刘平楷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在彝良县城,变化巨大、令许多老角奎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馆子街”改造。从曾经的穷街陋巷,到现在小有名气集商住一体的现代化小区——西正街,“馆子街”完成了“华丽变身”,这段历史成为了彝良城市建设新的缩影,为彝良县旧城区改造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已经90岁高龄,曾居住在彝良县城原“馆子街”的海燕像馆老摄影师张琦见证了彝良县城的变迁。他拿出了一张拍摄于1957年的彝良县城的老照片说:“解放前,彝良县城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茅草房,只有少部分人住的是瓦房。”
“城镇建设,生态宜居”一直是彝良县委、县政府努力的目标。近年来,彝良县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通过旧城改造,房屋从矮小的草房、瓦房慢慢变成了高楼大厦,窄窄的街道也变成了宽敞繁华的大道。原来的翠河村片区,如今变成了商住一体的江韵豪庭小区,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原来的中河坝片区,经过开发,高品质的现代楼盘鳞次栉比,变成了人气旺盛、商住一体化的财富中心;原来的游乐场片区,如今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怡良半岛;原来的氮肥厂片区,如今变成了彝良的行政办公区——彝良行政中心。
在城镇,商品房开发和城镇保障房建设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让广大居民住上环境舒适、功能齐备的电梯房,告别低矮破旧的土木瓦房。2008年以来,彝良县城镇保障性住房主要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如今的彝良县城,污水得到了有效的处理,厕所革命在城市公厕建设中轰轰烈烈开展,市政基础设施管护有力推进,城市卫生和亮化有条不紊开展。一个河滨新城正徐徐进入众人视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彝良县不仅城镇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住房和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以前,群众居住的房子,大多是茅草房、瓦房和土坯房。而2000年以后,乡村石混小平房大量出现。2005年,彝良县启动部分乡村茅草屋改建工程,将破旧茅草房改建为混泥土平房。2009年,彝良县启动农村危房改造以来,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约70000户,对农村危房进行彻底的消除,同时新建房屋设计更加新颖、功能更加完善。
卫生健康:保障有力贴民生
彝良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和健康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彝良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技术力量和队伍建设极为薄弱。1953年3月成立彝良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时,当时的彝良县人民政府医院,土墙青瓦,面积狭小,只有19名职工和10张病床。
彝良县人民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和医疗急救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到2019年,医院占地面积30余亩,业务用房35078平方米,设临床、门诊、医技、药剂、行政后勤5大部门共37个科室。
开展远程诊疗、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是卫生健康共建共享、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彝良县卫生健康工作的目标要求。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就是推动健康扶贫工程的重要抓手,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级开方、基层治疗”的基层就近就医服务模式,使偏远地区群众能便捷地接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治,打通了方便群众就医的“最后一公里”。
现年48岁张大平是奎香苗族彝族乡安乐村中寨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脊柱手术后8年行动不便,2017年11月12日到彝良县奎香中心卫生院医治,要求做脊柱内固定装置取出术。按照以往惯例,患者必须往上级医院转诊才能开展手术,但考虑患者家境贫寒,奎香卫生院决定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请求彝良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帮助指导治疗,最后确定了“患者不动、专家动”的组团手术方式。2017年11月15日,彝良县人民医院组织专家团队到奎香卫生院为患者进行了脊柱内固定装置取出术,患者于11月26日康复出院。远程医疗帮助患者家庭节约3000余元。
彝良县不仅实现了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医疗服务从“乡乡通”到“村村通”也得到了延伸。2018年5月1日,彝良县实施全民健康信息化“村村通”建设以来,有17家乡(镇)卫生院、133个村卫生室上线运行了“村村通”,共录入居民健康档案522851人,体检录入111262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肺结核四种慢性病录入39656人,儿童健康管理30781人,孕产妇管理6490人。
目前,彝良县通过医改和信息化两轮驱动,提高了有效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了县域内分级诊疗服务和远程医疗乡(镇)全覆盖,已初步显现出“大病不出县、小病留基层、基层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发展态势。
天麻产业:规模产值大突破
小草坝风光旖旎,小草坝天麻,更是闻名遐迩。
然而,“十二五”以前,天麻种植水平低下,麻农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产量低,天麻产量年均都在500万斤以下,产值不到1亿元。
为加快天麻产业发展,2011年,彝良县出台了《彝良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天麻产业发展的意见》《彝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彝良县天麻生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在落实产业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实现了天麻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推广使用“两菌”1555.47万瓶,种植天麻12.6万亩,采挖天麻12.34万亩,产鲜天麻9822万斤,实现产值52.54亿元。“十三五”以来,彝良县紧紧围绕挖掘天麻内在品质、延伸天麻产业链上下功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启动了天麻规范化栽培、药效评价及产业化研究等研究项目;划定5000亩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区,推动天麻产业健康有效发展;建成了小草坝天麻科技示范园和中国天麻博物馆,认证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引进深圳“世彭汇”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昆明星耀集团、彝良山益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入住彝良投资开发天麻产业。
天麻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极为明显。2018年,彝良县实现天麻产值达19.18亿元,按照彝良县2017年底乡村人口502826人计算,天麻产业为乡村人口人均创收3814元。
彝良县是国家标准《原产地域产品昭通天麻》的核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云南省认定的“云药之乡”,同时也是药食同源试生产地,拥有“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教育体育:加大投入育人才
1950年,全县有小学31所72个班,在校学生3220人,彝良县立中学在校生49名,校舍也极为简陋。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彝良全县在校幼儿421人,在校小学学生42201人,小学专任教师1552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高中生450人。1993年至2000年,全县“普六”工作通过省、地检查评估验收。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85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中1所、职高1所、高完中3所、初中16所、小学190 所(完小15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7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1所,民办幼儿园61所)。2019年7月初,彝良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验收,今年11月将迎接国家验收。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彝良县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素质不断提升,待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高考本科上线865人,考生成绩首次突破600分大关,600分以上达11人。
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彝良县加大了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技术装备和教学信息化建设。2014年至2018年,全县投入各类资金19.52亿元,下达“全面改薄”资金5.98亿元,新建校舍24.68万平方米,完成新建校舍17.54万平方米、运动场9.12万平方米,完成校园绿化面积22.98万平方米。同时,实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全程优质教育培养模式,配有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1452套,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70%,义务教育学校已经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与此同时,彝良县完善国家各类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彝良县委、县政府坚定实施教育兴县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脱贫攻坚:尽锐出战保脱贫
彝良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云南省5个革命老区县和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脱贫攻坚,刻不容缓。1988年4月,彝良县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成立以来,彝良县拉开了脱贫事业的序幕。近年来,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彝良县确定了“123456”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即围绕“到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这一目标,突出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两个重点,兼顾大面、高寒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三个关系,坚持扶贫与扶智、安居与乐业、输血与造血、开发与保护四个结合,启动“三年五片区”区域脱贫攻坚规划,实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素质提升、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六大工程。着力推进区域开发,将全县15个乡(镇)分为5个片区,按照扶贫专项资金不少于50%、职能部门项目资金不少于40%的比例,统筹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分年度向片区集中,全力攻坚,重点解决好脱贫出列乡镇和村的水、电、路、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产业等共性问题。
为了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彝良县强化组织保障,压实攻坚责任,由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任15个乡(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对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牵头抓总;组织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签订《脱贫摘帽政治生命承诺书》,其他干部签订《履职尽责承诺书》。
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是开展好脱贫攻坚第关键。彝良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制定完善动态管理、过程管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34个制度措施,逐步形成了务实管用的政策体系,着力上措施、强弱项、补短板,以高质量的户脱贫推动村出列、以高质量的村出列确保县摘帽。经过不懈努力,彝良县在拓宽增收渠道、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清零”、控辍保学、医疗保障、安全饮水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与此同时,彝良县突出过程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常态化精准对象,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联动开展分析研判,定期进行调度,实行风险预警,认真组织遍访,整合力量督查,确保今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通讯员 陶绍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