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向祖国献礼丨把时光的美穿在身上

 2019-08-22 15:32  来源:北纬29°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拥有着丰富而别致的民族文化。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并没有文字流传下来,而是靠着世代口传身授,苗家人就用针线作笔,在衣服上绣出一本本“无字史书”,以服饰的方式传承下去。因此,苗族服饰也被史学家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威信县苗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服饰上既保留了各地苗族某些共同的特征,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威信县苗族服饰崇尚青、蓝、绿、白色。男子服饰式样较为简单,且全县基本趋于一致;妇女服饰则丰富多彩,因居住地的不同可划分为勐能、勐豆、勐喜、勐坝、勐朵尼5种形式,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头饰式样以及服装颜色、式样、花饰和镶花部位等方面。苗族刺绣集变形夸张或高度抽象的纹样、大胆奇诡的构图、对比强烈而又协调的配色,和多样的针法技艺为一体,与苗族的织锦、蜡染和银饰一起,构成千姿百态苗族服饰群的四大装饰艺术。

出生于威信县双河乡天池村的熊启兰是勐能苗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苗家姑娘学刺绣从五六岁就开始了,熊启兰也同其她姑娘一样,5岁就开始了这一传统的必修课。熊启兰最早随母亲、祖母等妇女长辈们学习,后来又随同伴学习。在熊启兰童年的记忆当中,纺车轻摇 、针线翻飞,彩色的丝线通过母亲灵巧的双手,化作花鸟鱼虫、云龙彩凤跃然眼前。从那一刻起,她的心就被苗族刺绣所吸引,情系一生。

从小就喜欢刺绣的熊启兰,看到村里小姐妹或者婶娘绣制的苗族服饰特别漂亮,熊启兰非常羡慕,自己也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苗族服饰。热心的族亲看到她这么喜欢,也愿意把衣服借给她穿几天。熊启兰穿上衣服后爱不释手,生怕把衣服弄脏了,她看到衣服上不同形状的图案,打心底里喜欢,她把衣服拿来仔细研究,从图案的布局,不同针法的交错,潜心研究。熊启兰十四五岁时,就掌握了苗族传统的纺纱织布、挑花刺绣等各种技法了。

17岁那年正月初一的花山节,熊启兰精心准备,当时的布料没有鲜艳的颜色,以青色布料为底,熊启兰就在布料上绣上精美的图案,熊启兰为了使衣服更漂亮,精心构图,灵动的小鸟,翩翩起舞的蝴蝶,鲜艳欲滴的花朵,五彩线和针在熊启兰的经纬布局下活灵活现。熊启兰心中想着那个更美更好的自己,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花山节上神采飞扬,遇到情投意合的人。

熊启兰用树叶吹出了《妹妹找哥泪花流》动听的旋律,唱出的苗族山歌悠扬动听,深深地吸引了同村的苗族小伙杨洪均,在整个节日现场,杨洪均始终把目光注意到熊启兰的身上。杨洪均用芦笙尽情表达自己的欢喜。花山节上两人情投意合。不久,在媒人的说合下,两人喜结连理。

要制作一套精美的苗族服装,要花费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最让熊启兰难以忘怀的一套苗族服装,莫过于自己结婚时穿的盛装。这件衣服从织布再到染布、裁衣、刺绣,花费了她近两年时间。熊启兰说:“刺绣是生活,也是青春。”熊启兰把生活融入到绣品中,她制作的每一件苗装都是凝结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她制作的苗族服装从时光中走来,有阳光的温暖,有河流的味道,有泥土的气息,有手工的细腻……

从来没有读过书的熊启兰发现自己通过刺绣这项传统手艺,能够挣到钱,减轻家里的负担,让她开始下定决心要把刺绣当成事业做好。因为热爱,熊启兰白天刺绣,晚上刺绣。过去的日子,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晚上没有电灯,家家户户很早就进入梦乡,熊启兰把竹竿点燃,借着微弱的火光,一针一针的绣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苗族刺绣手艺都是母亲传给女儿,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古老文化的传承。熊启兰的手艺是妈妈教的,如今她把手艺传给女儿和儿媳妇,并招收了8名学徒。近年来,熊启兰不光开作坊、做产业,还谨记非遗传人的责任,免费帮助周边村寨的妇女提升苗族服饰刺绣技艺水平,有订单也分发给她们,帮助她们增收。

“当地政府一直都很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除了大力宣传,也在经营上给予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只要我们用心做好苗族刺绣产品,我们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熊启兰对未来前景充满自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要把我们苗族的刺绣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也是我向祖国献上的特殊礼物熊启兰说道。

熊启兰所传承的苗族刺绣以勐能为代表,图案多以几何图形为主,人物动物写意相对较少。蝴蝶和花朵代表拥有的幸福生活,彩色线条代表河流、山路,水纹、波纹、菱形纹等是代表过去的村庄和田地等,表示不忘祖辈迁徙和耕耘的历史。苗家人将看似简单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在衣服上讲述民族的古老传说和历史的悲欢离合。苗家女子穿着盛装,从几千年的悠悠岁月中走来,这种美来自时光的沉淀,自然的灵动。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娟)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威信 70周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