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
2019-07-31 17:08唐纯华说:“如果没有国家与社会的帮助,我们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看到大家都在关心我们,我只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青山之上,也有远方。沿着弯弯曲曲的柏油路,走进了鲁甸县龙头山镇翠屏村青山小组的一片青山绿树间,近30度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蜂箱,辛勤的蜜蜂在蜂箱口进进出出,传出嗡嗡的声音,犹如空旷山地间的一场交响乐盛会。
原来,这是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灰街子村民唐纯华的养蜂场。
在养蜂场,唐纯华不时查看自己的蜂箱,了解蜜蜂的养殖情况。这个30岁的汉子对蜜蜂情有独钟,他看好了这个项目,尽管几经波折,仍然行走在这条路上,硬是把60箱蜜蜂发展到了700多箱,用恒心与毅力把这个产业做成自己的致富产业。
唐纯华自14岁就初中三年级辍学回家,然后到浙江一机械厂打工,3元钱1小时的工资至今清晰地记得,3年后回到昭通,心想“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就跟舅舅学厨师,4年后学艺初成,就与舅舅合伙开餐馆,在昭通城的小南区、祥和家园各开了一家餐馆。经过了七八年的努力,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2014年的鲁甸6.5级地震中,唐纯华家也受灾严重,地震发生的当天就开着车往家乡赶,还出了次交通事故。到达家乡看到了受灾损失严重,私下联系泰斗房地产的老板为家乡捐赠了800箱方便面。当时,受交通条件和市场的影响,家中及至亲戚地里的花椒无法出售,他主动帮忙找销路,于是在凤凰山脚看到了一家烘干房,就与老板谈好烧烤价格后,他以比市场价格低5角钱的价格到灾区将他们的花椒收购后送到烘干厂进行烘干,然后再销售。他的这举动引起了乡亲们的注意,都请求他把家中的花椒一并收购了,看到乡亲们祈求的眼神,他尽最大努力把乡亲们的花椒收购进行烘干,一季收购下来,唐纯华共收购了花椒近10吨,后来一算账,除去运输成本与自然消耗,还略有亏损。
说起养蜂,唐纯华说是他的一个梦想,他从小就看中了家乡从河坝到海拔2000米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叫野藿香的植物,这种花粉酿出的蜜特别好,小时候吃过一次就忘不了。再说,我还很年轻,总不能靠政府救济去生活吧。于是,他将手中的一点积蓄加上从亲戚朋友那儿借来的10多万元,到四川成都购进了150箱“中华一号”蜜蜂,聘请人员帮助管理,但由于气候因素与管理经验不足,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就全部死完了,这一次打击让他几乎灰了心。
不甘失败的他,与工人们详细分析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后,他又东拼西凑了近10万元从贵州采购了100箱中华蜂来进行饲养,虽然有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是死有死、飞的飞,到2017年底仅剩20箱。
为了养蜂,唐纯华没事就从网上找资料来学习,一有空就到蜂场去看看,与管理人员探讨养蜂问题,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养殖蜜蜂的经验。看着剩下的20箱蜜蜂能稳定下来,唐纯华心里充盈着无限动力。2018年初,唐纯华再次筹资从宜宾采购了中华蜂40箱,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为了让市场更多了解自己的蜂蜜,唐纯华去年底将自己的蜂蜜带到了昆明进行了专门的化验,除糖分等标准合格外,不获得一个特别的惊喜,其蜂蜜中因野藿香的缘故还含有定的药用成分,这就大大激发了他养蜂的激情,今年初,他将青山村民小组的一家荒山近20亩全部租了下来,把自己的蜜蜂搬到了荒山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养殖场。待到年底,他打算把自己的蜂场中林地种上白芨,既可以为蜜蜂提升花源,还可以解决几个乡亲的就业问题。
目前,唐纯华又在乐红镇边界也建立了一个养蜂场,养殖有蜜蜂270余箱;加上青山养蜂场的400余箱,其蜜蜂总量已达700多箱。据唐纯华估算,今年的蜂蜜可以采取3000公斤左右,可实现产值70余万元。同时,他也为当地的残疾人、贫困户解决了一些就业难题,他的养殖场共有务工人员7人,每月要发出工资近2万元。
唐纯华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成立了鲁甸县心合养殖有限公司,他真诚地说,真希望哪位有识之士能给予投资合股,带多更多的家乡群众致富。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