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励志龙头山(五)丨微信朋友圈从7人裂变到4000人的康康

 2019-07-31 17:07  来源:北纬29°

8月6日,康康在鲁甸地震后第3天,回到家乡龙头山镇,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几经搜寻,终于找到熟悉的樱桃树下瓦砾堆下的家。“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头山人,我的家乡我不爱谁来爱。”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康康萌发了帮助家乡的念头。

2019年7月30日,记者驱车走进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路边随处可见屋外晒太阳的老人、孩子,马路两旁热闹的商铺,一排排整齐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小桥、流水,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2014年,记者来到“8·03”地震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处,走进满是废墟的院子,至今想起仍有一种难言的痛。

5年之后,再次走进原镇政府所在地遗址,映入眼帘的便是直播台、摄像机、卫星信号接收机等电视直播设备,及数十名忙碌的工作人员。

“明天中央电视台的要做龙头山镇地震5周年的直播节目,同时推介鲁甸的花椒产业。”跟随记者一同前往的龙头山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花椒足浴包和花椒木工艺品就这样一排的摆放好,方便观众看。”远远地看到身着一袭白色长裙的身影,正配合中央电视台工作人员摆放着各种花椒制品。

这就是我今天的采访对象,来自鲁甸县茨院中学的康宏韡(wěi)老师,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康康。

一个人真的只有经历了,才会知道什么是成长。如今,回想起2014年的那场灾难,康康仍难掩心中伤痛。

8月6日,康康在鲁甸地震后第3天,回到家乡龙头山镇,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几经搜寻,终于找到熟悉的樱桃树下瓦砾堆下的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头山人,我的家乡我不爱谁来爱。”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康康萌发了帮助家乡的念头。

于是,2014年9月,她联合4名同事利用业余时间加入了公益队伍,主要把爱心捐赠的大批衣服、学习用具、温暖包等物资分发到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乐红镇的几十所学校。

但随着抗震救灾节奏的变换,发放物资只能解决灾民的暂时性的问题。康康开始从长远考虑,公益到底该做什么?

2015年7月,康康把目光转向了一直被忽视的花椒产业。与此同时,几个山村教师也初尝了公益之路的艰辛,在没有技术和资金来源的情况下,这个临时公益团队不得不就此解散。

而倔强的康康却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摆在面前的困难却让她有些迷茫。公益团队都是通过网络与外界取得联系,而对于彼时的康康,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山村老师,手机于她而言仅作为通话的工具而已,至于网络社交几乎为零。

于是,从头开始,手机、电脑、朋友圈、文案,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随着身边陌生的东西越来越多,我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掌握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迫使我在压力中成长。”康康边翻着如今的微信朋友圈边跟记者介绍,满脸堆着笑。

2016年8月,康康牵头成立了昭通市能量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和外地公益人和各界人士接触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自己无论是做电商还是做公益,无论是从技术上或者理念上都有所欠缺。

于是,她通过朋友圈向她所认识和能联系到的公益组织求助,在公益界朋友的帮助下,她在微信上成立鲁甸爱心花椒认购群,微信群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2000余人,还建立起了鲁甸爱心花椒微店。

2017年初,在网友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康康带动山区留守妇女、贫困户和手工能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发生态花椒产品,以电商方式对外宣传和推广,助力鲁甸县产业扶贫工作。

5年时间,康康的微朋友圈朋友人数从原来的7人裂变到现在的4000多人。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既不懂技术,也没有做生意的经验,连物流、包装、质量把关都是自己必须亲自完成的工作,正是有了广大网友的支持、帮助才让我坚持到了今天。”说起当初步履维艰,如今的康康显得轻松、坦然。

“现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只要我在朋友圈发一条消息,就会有无数网友积极响应。”

从提高花椒附加值到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乡村老师外出学习……如今,康康的公益事业做得风声水起。

“我们是何其幸运,还有机会迎风奔跑,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去温暖身边的人。”翻开记者自己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顿觉说的正是康康……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盛芳)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鲁甸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