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
2019-07-02 18:32(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文\图)6月的巧家县治乐村,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极目望去,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处处都涌动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气息。
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实以杨梅、核桃、白芨、重楼、蛋鸡养殖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让农民鼓起了腰包,让治乐村走上了一条产业脱贫、生态致富的道路。
乡村要发展,农民要脱贫,靠什么?靠产业支撑。然而要走出一条既能因地制宜,又能带动百姓致富的产业之路,对治乐这个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小山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寻求发展上,村“两委”班子没少费心思。采访中,记者听当地村民说的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治乐村党委书记赵书情和村主任徐正华。这对“好搭档”在一起合作多年,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基础设施是发展产业的必备条件,最易成为产业这个“木桶”中最短的一块,如何补齐影响产业长远发展的短板,成了这两位村干部最挂心的问题。2010年以来,为了夯实治乐村的基础设施,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林果发展等多个项目。完成了田间配套沟渠、河道治理、机耕道、坡改梯等一个个关系村民利益的工程,让治乐村变得“天蓝、地绿、山青、水净”,也为日后的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不管争取到多少项目,引来多少资金,我们一概不参与具体工程,只负责搞好服务和监督。”这是村党委立下的雷打不动的“铁规定”,任何人都不能触犯。据统计,近些年来,巧家县财政局等多部门落实到治乐的支农资金、加上其他产业发展、道路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就有上亿元。这些资金都用在了治乐村的发展上,用在了老百姓身上。
“只有得到村民的支持和信赖,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在引进杨梅、林下食用菌培植、蛋鸡养殖这些产业前期,涉及到土地流转、征地补偿等很多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村党委、村委会多次召开院坝会、村民代表大会,村干部多次走村入户,与群众交心谈心,充分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积极宣传从国家层面到县级层面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利好政策,并结合每一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讲解产业发展的前景,帮助老百姓规划发展方向,使一个个产业和项目在治乐村顺利实施。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规模化、组织化,实现“新平台+新主体”,从模式设置上解决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问题,实行“村党委+村集体公司+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这是治乐村“两委”班子的共识。
说起种植杨梅,徐正华笑了。他说,村里人最初不敢贸然种植杨梅,还是他这个村主任带的头。2007年,在村民们等待观望的眼神中,他把15株杨梅树苗,拿到自家地里搞起了“试验”。经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他种下的杨梅3年后就挂果了,去年已进入盛果期,最好的一株能采摘到100公斤,最少的也有50余公斤。就这样,在徐正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杨梅。目前,治乐村共有400余亩杨梅挂果,亩产都在250公斤以上。“据我的经验,杨梅种植第4年开始挂果,亩产值达2万元以上,到了第10个年头亩产值就可增加到5万元以上。”徐正华高兴地说。
为促进治乐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该村已实施的4个产业均实现了村党委引领、村集体公司运作、合作社组织实施、贫困户参与的运行机制,全村1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建立了产业利益关联机制,每年都能够得到收益分红。预计贫困户每年最低都可以从合作社产业中分红上千元,如在产业适宜区有土地的贫困户分红则会更高。2018年7月,该村成立了巧家县东清桃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已经增加到306户。今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新模式助推新产业,也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该村的脱贫攻坚。
治乐村位于老店镇的南部,距昭通市80公里,距巧家县城76公里。目前,昭巧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下一步,通县高速公路建成,不管是从昭通市区到治乐,还是从巧家县城到治乐,车程大概都在半小时左右。徐正华他们正在谋划,借助交通优势、气候、生态以及农业产业、林业产业优势,打造城里人的“康养休闲”之村,形成休闲采摘、林荫步道、乡村民宿、八卦垂钓、杜鹃花海、健康饮食等为支撑的“农旅融合”美丽乡村,届时的治乐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小时康养休闲村”。
今年2月,治乐村千亩杨梅产业正式实施。以杨梅为主导的白芨、重楼、樱桃、核桃等一系列特色产业也都在实施过程中。记者看到,离治乐村不远的山坡上,一座占地50亩的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主体工程也已完工,预计7月底蛋鸡就能够全部进场……这一个个产业将会成为治乐村贫困人口脱贫出列的重点支柱产业。
“闲暇时带着孩子到田里亲手采摘杨梅、樱桃、羊肚菌等蔬果,既享受了新鲜美食,又能亲近大自然。”徐正华说。
“现在只是开始,我们的规划是做大做强产业链”。据赵书情介绍,他们将打造集休闲观光、入园采摘、现场销售、后期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果园,走出“农旅融合”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真正把市委书记杨亚林提出的“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要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遥望远方,在青山环抱的家乡,美丽的蓝图仿佛已在眼前展现。赵书情和徐正华显得有点激动,他们说,不管产业发展的道路有多艰难,只要是为民谋幸福,为治乐村谋发展,作为基层一线干部,他们都会一路前行,义无反顾地走到最后。
产业做“特”更要做“实”
刘建忠
群众要脱贫,产业是支撑。产业不仅要做“特”,更要做“实”。巧家县治乐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而是充分结合本土资源条件和传统特色,因地制宜,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正确的产业发展之路。
做“特”,就是要突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发展乡村产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目前,有的乡村产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增值收益留给农民的不多。而治乐村却通过实现“新平台+新主体”,从模式设置上解决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问题,通过“村党委+村集体公司+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让农民不但有活儿干,而且有钱赚。
做“实”,就是要让“空心村”有“实心人”。我们看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空心村”的问题成了农村工作的一个痛点。因此,要让“空心村”不“空”,就要选出能力强、会干事、干成事的“当家人”。治乐村“两委”班子,把群众脱贫的事情当成头等大事,在基础设施投入、项目工程、资金使用方面从不插手,而是搞好服务和监督,进而引导和推动更多资金、项目向治乐村流动,不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是一项良心工程,来不得的半点“虚头巴脑”,只有脚踏实地去做,去认认真真抓好落实,才能变成老百姓兜里的“真金白银”,也才能真正把市委书记杨亚林在发展产业方面提出的“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要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扫码关注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