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南巧家居然有这么多“最”,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2016-07-15 16:40  来源:来源:微巧家

1、“亚洲第一高溜”在这里

茂租镇的鹦哥溜渡,溜索距离金沙江江面260米,长470米,横跨金沙江两岸,连接中国云南和四川两省,是当地居民出行和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是连接金沙江两岸的溜索中最险峻的一个。2001年夏天,有来自英、德、法三国的游客慕名鹦哥溜索的险峻,结伴来到这里参观;此后鹦哥溜索就出现在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法国国家电视台的节目中,并被冠以“亚洲第一高溜”之称。

(茂租鹦哥溜)

2、马车最多的地方在这里

清末之前,马树曾是一个彝汉混居且被彝族同胞长期统治的地方,彝语叫“马书”,汉语的意思是“一片沼泽地”。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彝语“马书”演变成了今天汉语马树,意为马多树多的地方。名不虚传,马树镇近七千户人家,3万余人口,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僳僳等五个民族,地势较为平坦,马和马车一直以来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辆马车,有的人家甚至两到三辆。逢年过节的时候,马树集镇上的马车可以排开几公里远,机动车基本无法通行。据不完全统计,马树及周边的马车超过一万辆。

(马树马车)


 

3、碗花洞最多最密集的地方在这里

2012年,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的孙世美和马应富深入马树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对当地传说中的碗花洞确定开采矿带、矿脉、矿硐,逐一编号、登记、手工绘制开采遗址分布图。

(碗花洞内)

调查报告指出,马树镇数平方公里山坡上散布着大小一致、垂直于地面、深浅不一的井式矿硐1681口,其中保存完好456口。这种矿洞当地人称为“碗花洞”,实为古代青花瓷釉原材料开采的氧化钴矿洞。过去满山遍野都是碗花洞,由于经常有牲口和人掉到洞里,从安全角度考虑,凡路边地块,或者牲口经常能到达的树林中发现了碗花洞,一律被人工填埋,也有的是自然垮塌填埋。被人工或者自然填埋了的到底有多少?无人知晓。当地村民们坚信在全盛时期,碗花洞总数至少1万个以上。

(碗花洞外)

史籍记载,云南出产“碗花”的县有30多个,选矿专家欧阳向荣走过其中多数,他被马树矿洞的集中度深深震惊:“在云南,绝对是第一!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以我所交往的专家圈子来说,也没听说有超过这个规模的,马树绝对担得起‘中国碗花之乡’的名号。碗花研究才刚刚起步,马树镇碗花提供了如此数量巨大的研究实例,足以改写历史。”

4、古铜矿洞最多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在这里

史料记载,堂狼山盛产铜,考古发现早在三千年前,此地的铜原料就出现在殷墟妇好墓,著名考古专家金正耀通过铜的铅同位素对比研究证实三星堆青铜器原材料来源于滇东北堂琅山区域。

甚至还有学者大胆推测,秦灭六国靠的精良兵器铸造铜原料也来源于堂狼山。两千年前,堂琅铜洗火遍大江南北,如今全国各地出土的有堂琅标识的铜器达百余件。再到清代万里京铜运输,堂琅铜名扬四海,这里数千年的历史即是一部以铜的开采、冶铸、鼓铸、贩运为主线的历史,证明了古代堂琅铜矿采冶业异常发达。

堂狼山如此发达的铜矿采冶应该有相应的古矿洞遗址支撑,事实真是这样吗?2008年,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田野调查小组深入全县开展近一年的田野调查,最终证实了这一猜想。调查小组行程数千公里,对全县进行了地毯式全面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发现并统计出各类矿洞遗址1525口,涉及铜、铅、锌、银、金、铁,其中铜矿洞694口,大部分保存完好,数量和密集程度令考古学界震惊,世界罕见。


5、这里有世界最濒危植物

(巧家五针松)

巧家五针松,又名五针白皮松,是1992年原西南林学院(现西南林业大学)李乡旺教授发现的新种,分布巧家县白鹤滩镇杨家湾村樟木箐和中寨乡付山村徐家湾一条南北走向山脊东西两坡面上部的山坳中,海拔2000至2350米,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长有全世界仅存的35株野生个体,树龄10年至50年。

(巧家五针松)

按照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4年通过的濒危物种划分等级,巧家五针松属于“极危(CR)”物种,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199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世界极度濒危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科研、观赏和经济价值。2012年9月6日至15日在韩国济州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由8000多名科学家在48个国家搜集了众多的动植物资料,公布了全球100种最濒危物种名单,巧家五针松榜上有名。

6、珍稀物种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

这里有世界100种最濒危物种之一的巧家五针松,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珙桐、攀枝花苏铁、篦子三尖杉、连香树、水青树、西康木兰等50余种,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更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还有水獭、穿山甲、金钱豹、黑熊、猕猴、林麝、斑羚、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白肩雕、雕鹗、金雕、乌雕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0多种。有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绿头鸭、苍鹭、白鹭、栗喉蜂虎等十多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禽类动物,其中黑颈鹤达600余只,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鸟”栗喉蜂虎有数万只。

(黑颈鹤)

(中国最美的鸟栗喉蜂虎)


7、这里有羊毛毡擀制及绘染组合工艺

马树花(红)毡是人工擀制羊毛毡工艺和手工羊毛毡绘染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已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民族大学专门研究擀毡工艺的陈晓洁老师说,这两种手工工艺的组合,属世界唯一现象。

(马树红毡)

马树花毡又名马树红毡,品种主要有床毡、桌毡、毡包,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拙,梅花鹿、蝴蝶、狮子、鱼、喜鹊、松、鹤、十二生肖个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奥运福娃,“贝贝”、“京京”、“欢欢”等图案热烈喜庆,反映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理解。

(马树红毡)

8、这里有最多的擀制羊毛毡工匠

滇东北药山周边地区海拔平均在2000米以上,当地大量养殖毛羊,自古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毛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羊可出售换取资金,羊毛每年剪三次,再生速度快,持续性久,可擀制各类用途的羊毛毡制品,羊皮可制衣,羊肉食用鲜嫩,可口。所以擀制羊毛毡成了当地男女老少必学的技艺,差不多80%以上的男人会这门工艺,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擀毡工艺)


9、世界上药用物种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

药山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境内,海拔4041.6米,是滇东北群山之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有金沙江环绕,北有牛栏江相伴。在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的平面上,海拔从517米上升至4041.6米,高差达3524.6米,产生“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环境。药山即“药用植物盛产之山”,因盛产中草药材而得名。药山动植物种类多,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珍稀濒危动植物丰富,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植物——红豆杉、珙桐、攀枝花苏铁、连香树、水青树、西康木兰等50余种,有高等植物2000余种,药用植物天麻、贝母、雪上一枝蒿、党参、半夏,南星,岩白菜、红景天、绿绒蒿等近千种,有野生动物460多种。

(长鞭红景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

(药山虾脊兰)

(悦人杜鹃兰)

10、彝族最早的发祥和分支地在这里

史学界认为药山区域以药山为主峰的古堂狼山是彝族的发祥地和六祖分支地。史载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居蜀地,适逢天下洪水泛滥,笃慕便带领他的部落向今云、贵、川三省乌蒙山转移,躲避洪水。后来族群不断发展壮大,笃慕主持祭祀,由他的六个儿子分别率领部落的6个支系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史称六祖分支,药山因此成为彝族人民心中的“圣山”。

(巧家大寨镇车坪村彝族火把节)


11、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在这里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梯级开发的第二个梯级电站,具有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和发展库区通航等综合效益。初拟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电站建成后,将仅次于三峡水电站成为中国第二大水电站,也是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白鹤滩电站效果图)

(建设中的白鹤滩电站)

(建设中的白鹤滩电站)

(建设中的白鹤滩电站)

12、这里有最大规模的铜运起点

堂狼山铜运分两次大规模的运输,一是三星堆铜运。

成都三星堆已出土的青铜器估计约在8—10吨,也就是说至少需要100吨以上的铜矿原料,这些青铜矿料来自哪里呢?《考古中国》载:“金正耀先生通过对三星堆青铜器的铜的同位素比值研究……其中滇东北一带是可能性最大的一个区域。”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三星堆青铜矿料来自滇东北堂狼山,由这里的彝族先民开采,然后再运到古蜀国都城三星堆,数量惊人的铜矿运输成就了堂琅铜的第一次辉煌。

 

(堂琅铜洗)

(堂琅铜矿石)

(堂琅铜矿石)

二是清代万里京铜运输。

堂琅铜:清王朝财政之基,250年前中国“金融危机”重要拯救者。1727年,即清雍正五年,大清帝国的“铜钱”危机愈演愈烈,来自日本的铸币“洋铜”进口越来越少,依赖“洋铜”铸币的中国闹起了“铜荒”,铸钱局更无铜可铸,纷纷告急,堂狼山(东川府)的铜立马成为大清帝国重要的经济和精神支柱,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通京铜运”拉开了序幕。从水陆两路运往泸州,后经长江运至扬州再经由大运河运抵京城,途经今天的11个省、直辖市,全程万余里,史称万里京铜运输,谱写了中华青铜之路的又一次辉煌篇章,蒙姑也成了清代万里京铜水运第一站,载入史册。

(万里京铜运输石匠房栈道)

(万里京铜运输石匠房栈道)

(万里京铜运输石匠房栈道)

(万里京铜运输石匠房栈道)


 

13、这里有过规模最大的人工治理河道工程

为了更好的开展京铜运输,清朝云南巡抚张允率众数万人,历时三年,开修金沙江航道,历尽艰辛,疏浚蒙姑到叙州府1300余公里金沙江航道,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旷世之作。金沙江水道治理完毕之后,部分铜直接从蒙姑下金沙江转水运,使京铜的运输得以暂时改善,源源不断运往京城,缓解了清王朝因洋铜进口短缺而处于一筹莫展的境况,满足了铸钱的需要,充实了清朝廷的国库财力。

14、“中国第一窖”在这里诞生

1974年至1976年,这里金塘乡大洼村小长箐村民小组一个叫孙廷文的普通农民,带着家人,顶着各种压力,在自家居住地旁边修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水窖。从此,孙廷文发明的小水窖如雨后春笋在周边缺水的地方蔓延开来。

七十年代末,因巧家水窖成功推广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所具有的重大成效,全省“五小”水利建设现场会在巧家召开,“地窖”迅速在全省、全国旱区推广。

1985年5月,全省人畜饮水工作现场会在巧家召开。是年9月,中央水电部在全国人畜饮水工作会议上推广巧家县的经验。于是水窖在全省、全国旱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孙廷文带领家属修建的那口水窖被称为“中国第一窖”。孙廷文被喻为“水窖之父”,巧家也被喻为“水窖之乡”。


 

 15、传播最广的山歌在这里

这里出了一个山歌皇后张黎,她的山歌传遍了中国云贵川山山水水,同时还传到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山歌的主要特性就是唱生活、唱爱情、唱孝道等,现场即兴演唱,确又恰到好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山歌皇后张黎)

16、产量最高的草根电影人在这里

2010年,一群电影爱好者自编、自导、自演的云南首部农民电影《香火》上映,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此拉开了这群电影人追求电影梦的艰难步伐。至今仅五年,拍摄了《香火》《大山女人》《系红裤带的女人》《水恋》等10余部90分钟电影,《周清顺》《飘零的山花》等20部微电影,《三分钟巧家》《如果你在巧家遇见我》等14部地方公益宣传片,各类晚会、专题片、纪录片25场(部),合计达八十余部影视作品。这群电影人没有一个是专业人士,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利用最没有档次最低端的设备,有的甚至是通过土办法自制的设备,居然拍摄出了很多在当地比较有影响的电影,这在中国甚至世界电影史上确实是最草根的电影人了。

(大山女人)

(草根电影拍摄现场)

(《香火》首映)


17、纯手工打制铜铝工艺匠人最多的地方在这里

这里的纯手工打制金属工艺有铜、铝两种,打制的有锅、烟斗、壳、杯、碗、瓶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私人定制,这种工艺传承了数百年,在这地方有数千人会这个工艺。

(人工打制铜)

 

(打制铜火锅)

(打制铜烟斗)

(巧家手工铜艺)

18、最有营养价值的红糖在这里

巧家小碗红糖就不用说了,百度一下自然知道。

(巧家小碗红糖)

如此之牛的这么一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呢?这里在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的地方,请记住,她叫巧家,在中国的版图上她很小,小得你找不到。但她也很大,大得拥有这么多的世界之最,这么说你都不明白,说明你已经严重OUT了,请及时补课,为巧家自豪,欢呼吧!为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呐喊吧!(马应富|供稿)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