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平凡——记巧家公路管理段养护工人陈靖伦

 2016-03-02 21:40  来源:

记者王明贵

他,就像一粒平凡的铺路石一样,用单薄的身躯为行人和车辆带来了平安和畅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巧家公路管理段养护工人陈靖伦,他32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战酷暑、斗严寒,一生甘当一粒小小的铺路石。

32年工龄和30多项荣誉

如今50岁的陈靖伦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养路工形象,30多本荣誉证书里凝聚了他为公路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汗水。1984年,18岁的陈靖伦接过父亲的十字镐和铁锨,从此以养路为业、道班为家,整天和泥土、砂石打交道,走上了养路工的岗位,这一干就是32年。在这32年的工作中,他先后做过碎石机操作手、运输车驾驶员、养护工等工种,不论在哪个岗位,他都默默无闻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养路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护路中的陈靖伦

1985年,刚参加工作一年的陈靖伦由于对工作认真负责,人年轻,不怕吃苦,赢得领导和职工的好评,从大白露道班调任碎石机操作手,这一干就是14年。巧家段206千米的砂石路面养护所需近1万立方米的砂石材料交由陈靖伦和另外两位同事负责完成,实行单机核算每人每年下达2000立方米的指标任务。调换岗位后,年轻气盛的陈靖伦忍受着机器轰鸣的噪声,凭一股干劲和冲劲加班加点埋头苦干,整天和机器形影不离,其他碎石机手的机器晚上专门请人看管,他却不离开半步,吃住都在机器旁边,并利用晚上时间琢磨机械原理,对碎石机进行技改,提高碎石产量,使每天原产碎石6立方米的碎石机变为每天产碎石9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年突破碎石量3000立方米左右,超额完成下达的任务。

初中学历钻研出革新大成果

1987年,陈靖伦在李子沟道班发动摇柴油机打砂时,柴油机摇手柄打在他的额头上打出一个洞,当场被打昏,而且血流不止,昏迷四五个小时后才清醒,这次事故让陈靖伦变得更加坚强。在担任碎石机操作手和汽车运输驾驶员期间,陈靖伦视机械为生命,通过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加强日常保养和自己维修,使机械车辆随时处于完好状态,降低了油耗和修理费,延长了机械使用寿命,为单位节省了大量养护成本,多年来没有出现过一次交通事故。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85年至1986年,陈靖伦荣获“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1990年荣获昭通公路管理总段二等功,1998年被省公路局评为“青年岗位能手”。

在工作之余,只有初中文化的陈靖伦还刻苦学习了有关机械方面的技术知识,不论是机械原理、操作技术,还是机械的维修、保养和技改,他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2003年巧家有了柏油路后,沥青路面的养护成了一项新技术,之前没有人养护过,也没有人会养护,在这种情况下,陈靖伦主动请缨到其他养护段学习养护技能,承担沥青路养护的重担。为提高生产效率,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在当时油路养护机械设备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陈靖伦发挥自己机械维修技术的特长,改制出两台小型移动洒油罐车和1台小型沥青混凝土拌和机,改制后的洒油罐车使炉膛内的火永远不会熄灭,并设置了保温开关,解决了原油罐车在高寒山区容易冷却,沥青温度不够,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的问题。陈靖伦还利用报废的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和农用车部件组合改造后变成“移动式沥青混凝土搅拌机”,使沥青、碎石搅拌同机,通过养护实践,既能保证沥青混凝土搅拌质量,又大大减少了搬运中的人力物力。在大巧线光头坡到核桃路段40千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修复中,工程原计划到9月完工,运用这项新技术到8月就完工了,不仅提前了工期,至少还为国家节约了养路资金6万多元。

陈靖伦是公路养护战线上的多面手,打砂、打灶、拉线、刮油、修机械、驾驶……没有什么能难倒他,在别人眼中,他总是有无穷的精力,总是有最博大的胸襟,做什么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从不计较得失,从不拈轻怕重,总是毫无怨言。在实际养护工作中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创造新经验。在预防性养护生产中结合巧家气候炎热、气温高的特点,充分回收利用废旧沥青材料,把水稳旧料和沥青旧料经过碎石机打碎后再加工、再利用,特别是把打碎后的沥青旧料适当加上新料作为刮油封层面料的运用技术,修补出来的病害质量经过时间检验效果非常好,降低了养护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他带领全站职工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使修补病害图形美观,并确保修补质量,用绞带把病害框定好后再实施病害处治,使修补出来的病害工程既规范美观,又保证了修补质量。

平凡岗位上凸显的人生价值

2006年、2010年,陈靖伦相继担任公路管理段机化站党支部书记和副站长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机化站专门负责沥青路面的修补工作,需要在高温条件下施工,天气越热越是施工的黄金季节。为了抢抓施工有效时间,他和同事们总是追赶着太阳走,起早贪黑,一路施工一路前行,早上四五点起床,晚上天黑才收工到施工附近站点休息,直到完成任务才回家,经常一去就是一两个月,所以被称为追赶太阳的人和搬家养护队伍。施工现场火辣辣的,地表温度高达五六十度,行走在公路上脚被烫得难受,身上的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他总是默默无语地带头走在第一个。像这样的事例,在陈靖伦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的32年中不计其数。

在2014年鲁甸“8·03”抗震抢险保通工作中,公路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在陈靖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安排,陈靖伦负责现场机械调度、机械油料供应及后勤保障工作,运输道路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湍急的河流,路上被巨石砸得面目全非的车辆让人毛骨悚然。他每天冒着余震穿梭于工地上运输油料五六次,休息得少,但精力充沛,随时保证为每台施工机械加足油,确保机械正常运转,然后再抽时间做好菜饭送给一线保通人员,随时保证让一线保通人员吃得饱有充足体力。就这样,陈靖伦一直坚守到抗震抢险保通最后一天才撤离,由于在抗震抢险保通工作中表现突出,陈靖伦被评为抗震保通立功先进个人。

陈靖伦自1984年12月参加公路养护工作以来,30多年如一日,以单位为家,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钻技术搞革新,降能耗、增效益,为公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30多次被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昭通总段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获省公路局“十佳能工巧匠”和“技术创新能手”称号,2014年荣获昭通市“职业道德模范”和巧家县“道德建设十佳标兵”荣誉称号,2015年被国家交通运输部表彰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