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盐津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四

 2018-08-27 15:5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 记者 朱德华 毛利涛

从空中俯瞰,承载着悠久历史的盐津,褪去了往日的沧桑,精准扶贫成效,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扶贫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按下“快捷键”、跑出“加速度”这幅标语是盐津县脱贫攻坚动力十足的真实写照。

扶贫先扶志 提足精气神

盐津贫穷落后,有多种原因,但“等、靠、要,软、懒、散”等问题是很重要的因素。盐津县委、县政府立足干部转作风、群众转观念、社会转风气,创造性地作出“精神脱贫”全覆盖的决策部署,并作为脱贫攻坚首要任务来抓。

以考促学,提升干部的知识和理论认知水平。去年10月以来,首先是在各乡(镇)举行了1500余人参加的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知识测试;其次是县委以闭卷的方式举行全县所有在职副处级干部、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参加的党政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知识测试。

开展大比武,检验各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自上而下,组织各部门班子成员开展以“比思路清、比措施硬、比战斗力强、比精气神好、比民风纯、比产业优、比百姓富、比社会稳、比业绩实”的精神脱贫全覆盖大比武。今年春节收假第一天,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就召开2018年脱贫摘帽“十个全覆盖”和“四个专项行动计划”分管领导大比武会议。县电视台接着开设2018年脱贫摘帽“十个全覆盖”和“四个专项行动计划”县级行业部门直播访谈比武栏目,主要领导进行直播访谈大比武。组织省、市、县、乡(镇)所有挂包保干部、驻村工作队、村(社区)两委干部、片区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开展以“政策掌握、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动态管理、帮扶措施”一口清精准扶贫大比武。

抓思想解放,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集中统一到脱贫摘帽上来。今年5至6月,全县以“脱贫摘帽、责任在我”为主题,以“党建引领、动态管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集体经济发展”为重要内容,实行“半月一汇总、一月一小结、两月一考评”制度,集中开展了脱贫攻坚解放思想大讨论。

开好“一月三会”。“一月三会”起源于柿子镇,即每月10日、20日、30日,主要是因地制宜以“坝坝会”“田间会”等形式召开的扶贫政策宣讲会、经验交流座谈会、思想教育交心会。因效果明显很快推广到全县。

重视培训学习。选派县处级和乡科级领导干部到中山挂职锻炼,选派县乡科级干部、村(社区)干部、教师、医护人员到石岐区开展专业性人才培训学习;选送贫困学生就读中山市职业学院;举办劳动力就业培训11855人次,项目培训1251人次,新增转移就业6049人。

深化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全县216个“新时代讲习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举行1300多场,受教育党员两万余人次。二是树立脱贫攻坚时代先锋,利用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巡回宣讲,启发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三是编辑印发《盐津县全民素质提升手册》12万册、《盐津县乡贤文化读本》1万册、《党的十九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挂历》5000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贴画》10000份,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宣传教育。

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创新建立了领导干部“下抓两级”工作制度,转变作风,“站高两级谋思路、下沉两级抓落实”,把“四去一来”群众工作法落到实处。做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问题到一线去发现、工作到一线去落实、业绩到一线去彰显。今年3月以来,以争做“五硬干部”促干部转作风、用活“10种方法”促群众转观念、紧扣“10个抓手”破解工作难题,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精神扶贫全覆盖”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县开展了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三级书记”脱贫攻坚大调研、大走访、大讨论活动。

打出“组合拳” 筑牢“硬载体”

精神扶贫,离不开载体。为筑牢精神扶贫载体,盐津县打出了“组合拳”,多措并举,建好“两个活动场所”,建强“五个文化阵地”,实施“三大创建工程”。

“两个活动场所”,即村级活动场所和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县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827万元,已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建设6个,覆盖贫困户2651户;已完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205个,覆盖贫困户8691户。

“五个文化阵地”,即乡村文化活动室、乡村文化活动广场、乡村文化墙、乡愁馆及乡(镇)文艺宣传队。全县共建成乡村文化活动室70个,乡村文化墙73面,乡愁馆29个。全县10个乡(镇)已组建文艺队29支599人,覆盖群众16872户次60561人次。

“三大创建工程”,即“大喇叭工程”“乡贤文化培育工程”“乡村文明创建工程”。“大喇叭工程”,由县财政拨出专款在全县村组和安置点共配备大喇叭273套,建立273个播放点。县广播电视台统一录制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播放内容,各播放点专人负责定时播放。“乡贤文化培育工程”是整合资金,以乡(镇)社区为主,逐步全覆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挖掘、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全县已建成16个“乡贤文化弘扬示范”工程建设。“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由县财政拨出专项补助资金,鼓励村(社区)和安置点开展文明创建。到2018年底,全县所有村(社区)全部建成县级及以上文明村(社区),29个安置点全部建成文明小区,安置点居民全部创建为十星级文明户,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的目标。

熏陶有创意 润物细无声

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强化教育引导,开展活动2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40余万人次;树立先进典型,通报表扬扶贫堡垒、扶贫先锋和扶贫楷模;强化党员干部示范效应,发挥致富能手的榜样带动作用;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促进贫困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激发内生动力,摆脱精神贫困。同时,以文艺、书画、演讲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文化熏陶;开展“最美家庭”“云岭楷模”“最美村官”“最美孝心少年”等评选推荐活动,把好家风、好家训展示到村(社区)文化墙、电子显示屏,把勤劳致富故事展示到群众中;开展法律知识宣传、科普教育、实用技能讲解等“三下乡”和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扶真贫,真扶贫”“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

牛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彭先富,通过精神扶贫后,6个月务工收入就超过2万元。滩头乡新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某某,由于无技术,每天只知道打牌喝酒,经教育引导,通过培训,已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自主脱贫,成为全省脱贫先锋。

在盐津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精神脱贫”全覆盖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题曲,正激励着全县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决战中谱写划时代的乐章!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盐津 脱贫攻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