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8-05-03 10:18◆记者 毛利涛 文/图
4月20日,谷雨,这是春茶采摘最佳节令的终点。当天,记者再次采访了大关县的茶产业发展,感叹大关县委、政府对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视,也为大关的茶产业迈出坚实步伐而激动。通过采访发现,大关,这个茶马古道上曾经的节点,再次飘逸出浓郁的茶香,必将享誉国内外。
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于大关茶产业一张响亮的名片,曾经的茶马古道上已经杂草丛生,曾经享誉国内外的“翠华茶”的茶香随着马蹄声而渐行渐远。
大关县翠华镇是“翠华茶”的故乡,“翠华茶”曾是清朝上贡朝廷的贡品。而位于大关县城背后的翠华寺,就是“翠华贡”的“根”。该寺依云雾缭绕的翠屏山而建,四周地势向阳。庭院中的几株桂花郁郁葱葱,都说八月桂花遍地香,得香火熏陶的桂花让大关县城都能闻其香味,该片土壤气候极适宜茶树生长。据记载,翠华寺中和尚引种的数十株小叶茶树,庇荫于桂花树下。由于初沐朝露,日浴阳光,吸大地之精华,茶的品质极佳。寺中和尚长于制茶技艺。每年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鲜叶,经三炒三揉,晒青制成色香味俱佳的绿茶。其生叶细嫩、加工后弯曲呈环状,略带金黄色条纹,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后,叶条随水翻滚、形态优美。有美名曰“金耳环”。
据史书记载,“翠华茶”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雍正年间为朝圣礼品,1864年起一直为清朝贡品,也曾是献给慈禧太后的贡品和翠华寺和尚到四川峨嵋等佛教圣地朝圣的贡品。据大关县志记载:该茶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二等商标荣誉,“翠华茶”也因此而得名。也称之为“翠华贡茶”而曾经享誉一方。到1950年,翠华茶树已由寺周围的几株向四周发展到数百株,随后逐渐引种到全县天星、玉碗、青龙等(区)乡,年均产茶量10余吨。然而,纯真“翠华茶”仍只年产几百斤。
近日,记者探访翠华寺,数株茶树已经基本被毁,深感遗憾。
尽管大关茶产业的发展几经波折,但探索其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域内总有着一群茶产业“痴迷者”,执着静守着这片“绿荫”产业。
据了解,1955年10月,国家分配了一名来自浙江杭州农学院茶叶专修毕业的聂爱中到大关县政府建设科工作,专职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指导,于1955年底在翠屏山老君庙创建了翠华茶厂,由聂爱中研究设计制作了手推木桶揉茶机。在聂爱中的指导下,制茶加工技术增加了“杀青”一道工艺,改炒三道为一道,改脚搓手揉为手推木桶揉茶机揉茶,改晒青为木制炕烘箱的烘青。1957年为扩大生产、茶厂搬迁到郭家祠,新增了红茶、仿龙井茶等品种。仿龙井茶对叶的要求很高,须采摘雨水节令前后一点的第一道嫩叶,只保留一芽一叶。制作时不经过杀青工艺,直接放入锅炒,用文火手工翻压。成品要求保持“扁、平、直”的形态,呈黄绿色、泡出的茶汁绿如翡翠,人称“绿汤头”。这种茶叶因原料精,加工细,产量少,故价格高。传统的翠华茶加工工艺则是要杀青、搓揉、烘烤几个程序。这种茶叶加工后要求呈“条、弯、亮”的外观,即体型须是长细条状而弯如蛾眉,颜色略黑而带光泽,其汤头绿中带黄。为与仿龙井茶相区别,取名为“眉茶”。
1962年曾特制翠华仿龙井茶1斤,进京献给毛主席。1963年,经昭通地委领导联系,在杭州聘请了制作龙井茶的朱堂生到大关翠华茶厂,传授制作杭州龙井茶的技术。1986年从四川筠连县引进小型电动“四五”型揉茶机,至此大关的茶叶加工工艺完成了从人推揉茶机,土制烘干器具到电动揉茶机,双锅杀青,再到滚筒杀青,铁机烘干的两次技术改造。1980年开始统一名称,将用龙井茶加工工艺生产的茶称为“翠华茶”,而把用眉茶加工工艺生产的茶称为“翠华绿茶”。1981年9月,云南农大茶化室化验结果表明,每百克翠华茶氨基酸含量为443.67毫克,比云南大叶茶“南糯北毫”的279.29毫克多60%。所以云南省茶叶学会对翠华茶品尝鉴赏评价称:翠华茶具扁、平、直的条索,外形美、平整匀齐、汤色黄绿,清晰明亮,清香,味醇和,叶底嫩明亮。因此,1980年到1983年,连续4年评选全省名茶。1995年获中国昆明科技产品展览交易会银奖。
1999年,大关县委、政府将茶叶公司改制为承包经营后,公司投资46万元更新改造了老茶园600亩,改造后每亩年增产鲜茶叶25公斤,每亩年产值达300余元。使公司由过去年仅产20吨的规模发展到年产上百吨,产值200余万元的企业。也正式注册了“翠华贡茶”商标。“翠华贡茶”凭借优良的品质与口感,于2000年获“云茶杯”优质茶奖,2001年获中国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银奖,2002年翠华贡茶、翠华苦丁茶双双获得中国云南第二届春茶交易会金奖。依托厚重历史文化的大关“翠华贡茶”再次声名鹊起,不断引起国内外关注。
大关茶产业的发展,执着坚守这片“绿荫”产业的痴迷者也功不可没。每年清明节前后,大关县虹阳茶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00亩茶园内都有着采茶村民忙碌的身影。合作社在发展的同时,带动着附近村民们共同致富。合作社社长肖虹原是大关县贸易公司的职工,2003年下岗后贷款15万元购买了百货公司一间门面,就一直销售着普洱茶。经过调查了解到,大关的茶叶在外面口碑很好,就是没有稳定的货源。于是萌生了自己建立茶叶基地的念头,他相中了海拔1500米左右的天星镇青杠村坪上村民小组的域内即将荒废的茶园。以每亩每年30元的流转费流转了500余亩,签订了40年的流转合同。2011年5月,大关县虹阳茶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共吸收了129户村民入社,注册了“董峰甘露”商标。茶园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常年云雾缭绕,种植的福鼎大白茶为原生态产品,采用微波杀青等加工技术,茶香四溢。该茶凭借优良的品质受到了上海、北京、沈阳、昆明、新疆等地的客户青睐。而翠华镇的刘享芬,她从2015年开始成立大关县清茗茶叶有限公司起,就流转翠屏村老城小组土地400亩,开始了她的茶产业发展之旅,注册了“清茗古旺”商标,成为了大关县为数不多、具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之一。每年春茶采摘期间,每天都支付村民采摘工钱3000元左右,在县城开设了销售门店,2017年她带着自己的茶叶参加南博会,成功拿下中泰商贸公司订单,打通了销往泰国的通道;与云南恒德商贸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协议,其产品供不应求。三年来,她把茶的收益不断循环投入到茶叶基础建设之中,至2017年末,其基地已经发展到近2000亩,实现年产值200余万元……
而作为挂钩大关县天星镇安乐村的西南林业大学,因势利导地开设了森林茶研究专业,并结合大关县境内已经荒废的林下茶园就行研究,派出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研究课题。并把大关县虹阳茶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00亩茶园作为学校的绿色发展研究院(森林茶)研究中心森林茶研究基地。在清明节假日期间,蓝增全教授现场对茶叶品质进行测定和点评,现场对茶产业、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充分肯定了大关茶产业的发展前景,对大关的茶产业进行专项调研,着力将大关的“森林茶”打造为“扶贫茶”。
大关县委、政府在精准扶贫全面推进的关头,引进龙头企业将大关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让沉寂多年的茶产业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未见茶叶,就已闻其香。4月20日,在翠华镇王家祠旁的云南翠贡茶叶有限公司,其生产与研发一体的厂区在离县城3公里左右的村落里显得格外显眼。加工厂房内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对收购的青茶进行加工,日加工生茶2万斤的流水线设备让记者感受到了浓郁的现代企业气息。这是大关县委、政府引进贵州百鸟河茶叶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助推大关茶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聚力。
据悉,2015年前,全县茶叶总面积约8000亩,虽有翠华贡茶这个品牌作支撑,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茶叶产业规模小,茶农收益不高,销售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使大关这一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茶叶年产不足10吨,产值仅200万元左右。
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大关产业如何发展?大关县委、政府决定把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茶产业作为脱贫支柱产业来打造。先后考察了数家茶叶生产企业,最后与贵州白鸟河茶叶公司初步达成共识。但公司的三人考察组到大关考察后,由于种植分散,没有规模,首次考察结果以没有发展前景终止。执着的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仍然看好这个产业,在春茶成熟的时候,由茶农手工加工了一斤新茶用飞机送往贵州,请其公司专家品尝。该公司在品尝到优质茶叶的同时,也被县委、政府的执着所感动。于是第二次再到大关对全县的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考察调研。决定到大关开展试种植与加工,加工的第一批红茶、绿茶在2016年5月1日的罗汉坝景区开发活动中,受到了众多嘉宾的一致好评。
2016年9月,在第三届“南博会”上,大关县政府同贵州百鸟河茶叶公司达成投资开发茶产业的协议,建立总公司旗下的云南翠贡茶叶有限公司,议定由总公司投资2.5亿元实现县委提出的五年内建成30000亩标准茶园的发展目标。县委、政府也高位推动,县委于2016年9月25日召开大关县茶产业发展动员大会,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局成立茶产业办公室;及时组织完成了《云南大关县生态茶产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关县茶产业规划》;涉及乡镇及时搭建好工作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及措施,做到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队人马、一抓到底的推进态势,确保了茶产业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两年的种植,目前,全县茶园总规模达到了31028亩,其中:提质改造8000亩,新植茶园23028亩。覆盖翠华、天星、悦乐、玉碗等乡镇20余村的适宜区。
大关县紧紧围绕“翠华贡茶”这张名牌,按“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茶业大户)”模式,以云南翠贡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成千上万茶农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茶产业开发。在老城小组,茶农唐命才与妻子在自己的茶园内采摘茶叶,在现场看到,该户2016年1月种植的茶叶,已经长高到50厘米左右,近3亩茶园在这个春季采茶收入就达到了5000余元,再过两年达到丰产期时,其产值还会加倍,达到10000元以上。为了规范化种植与管理,公司按照《茶园管理技术培训时间安排表》组织技术骨干,在各乡镇的配合下,从2017年9月18日至9月27日深入天星、翠华、悦乐等茶叶种植重点乡镇开展培训,不断提高茶农的科学种植水平。公司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企业发展模式,在翠华镇翠屏村征21.78亩土地,流转土地300亩作为翠贡茶文化庄园和加工厂房建设用地。目前,公司已投入1200万元,建成了种植示范区、良种培育区,生产加工与科研两位一体文化庄园。已研发申报“翠华贡”“三叶红”“金耳环”三个发明专利,已申报登记了翠华贡茶、翠华金耳环、乌蒙三叶红、云雾翠贡、翠贡南红五个商标,在即将开工的茶叶体验区建成后,一个集茶苗示范、茶青加工、品牌展示、休闲品茗和销售经营于一体、充满浓烈茶文化的新型茶庄就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据公司总经理杨清介绍,到4月20日,共收购鲜叶50吨左右,共生产出干茶10吨左右,产值600万元,支付茶农收购款300万元;按照到2020年全县发展茶叶30000亩,按3至5年到达丰产期,可产鲜叶7500吨,生产干茶1500吨,实现产值2亿元,农户收入在1.5亿元左右,公司利润在600万左右。加工的红茶、绿茶本着以出口为主,逐步打造世界知名品牌。